李允则勤政惠民,清正廉洁,为官多年,却“身无兼衣,食无重羞,不畜资财”,且“平易近人,洞之人情,善抚士卒”,守HB边境二十多年,为巩固边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赵恒听了李允则的话问宰相王旦:“契丹伐高丽,万一高丽穷蹙,归顺于大宋或者向大宋请求帮助,我们应该怎么办?”
王旦回道:“回禀皇上,老臣认为应该顾其大者。契丹与我们结盟,而高丽的贡奉加起来还不到一年。”
赵恒认可王旦的话:“是的啊,朕先晓谕登州侍其旭,如果高丽遣使来请求派兵,就跟他说他的贡奉加起来不到一年,不敢上达于朝廷;如果有投奔的人,安慰抚恤他们,但不要让大家都知道。”
君臣议定此事,赵恒又问向敏中:“听说现在学者容易得到书籍?”
向敏中回道:“回禀皇上,国初只有张昭家有三史。太祖定四方,太宗崇尚儒学,现在陛下又稽古好文,现在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皆镂版,士大夫不用花费很大心力就能获得旧典,这真是千载难逢的盛世啊!”
赵恒被这一番话夸赞的心花怒放,随后又与大家说了几句就散朝了。
十二月的汴京城里呵气成霜,天气如此寒冷丝毫不会阻止百姓们出门的步伐。无论是出门摆摊,还是开设店铺、酒楼,都得维持生计。京城大,居不易,每天开销也大,不挣钱难道真的去喝西北风么?
老百姓们现在除了关心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讨论的最多的还是各处出现的祥瑞。这不,据说陕州宝鼎县黄河已经两次清澈见底。
“圣人出,黄河清”,黄河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
现在的人都认为自然界和人世间的事务,都被超自然的神圣的“天”支配。洪水、旱灾、冰雹、蝗虫、地震、山崩、瘟疫等自然灾害,都被看成是人类,特别是“天子”干了坏事,上天降下的惩罚。而黄河常年混浊,一旦变得清澈见底就被视为祥瑞。
赵恒西祀之前黄河水清,这倒不一定是地方人虚报,而是黄河的中上游,即河源至河口镇这一段水是清的,中下游有时候水也会清。但是这时候的人喜欢坐而论道,忽视对自然界的实地考察,对于黄河的了解,大多局限在眼前所见或者道听途说。
所以黄河清澈被视为祥瑞,大臣们投其所好,集贤校理晏殊给皇上献上了《河清颂》。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五岁的时候就有“神童”之称。14岁的晏殊和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受到真宗赵恒夸赞,赐同进士出生。
当时南北学士对立非常严重,赵匡胤有遗训:不可用南人。这里的南人多是指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地区的居民。华夏一统,打天下的皇帝都是北方人,跟着皇帝打天下的又多是他的乡党,君臣一心,南人本事再大也难以跻身其中,能做个下级官吏就不错了。唐代实行科举制度,政治上开明一些,但门阀制度余威尚存,南人考取进士不易,进入权利高层就更难了,尽人皆知的成功案例也就一个闽人张九龄。
所以当赵恒任用晏殊时,寇准表示反对:“晏殊是外地人。”
可是赵恒实在欣赏晏殊的才华,于是说:“张九龄不是外人吗?”
于是晏殊被留在秘阁读书深造,授其秘书省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