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登记?”金婆婆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个不用管它,我们不用登记。”
肖华感到疑惑,但没有多问。
她注意到金婆婆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衣角,这是她紧张时的习惯动作。
那天夜里,一阵低沉的哭泣声将肖华从梦中惊醒。
她轻手轻脚地走到金婆婆的房门外,听到断断续续的呢喃:“对不起...我不该...如果当初...”这些零碎的话语如同拼图的碎片,勾起了肖华更多的疑问。
第二天早晨,肖华试探性地问道:“金婆婆,昨晚您睡得还好吗?我似乎听到一些声音。”
金婆婆的身体明显僵了一下,随即若无其事地说:“可能是你听错了,我睡得很好。”
肖华没有追问,而是转向另一个话题:“关于流动人口登记的事,我们是不是应该准备一下证件?”
金婆婆的反应有点奇怪。
她稍有点急促地说:“不用,不用。我已经登记过了。你...你别担心。他们只是问问,暑假后你就离开这里了。”
这种闪烁其词的态度,更加激发了肖华的好奇心。
在照顾金婆婆的日子里,肖华渐渐注意到一些微妙的细节。
有一天,当她帮金婆婆整理房间时,无意中看到老人将一叠泛黄的纸张小心翼翼地放入抽屉,还特意用一本厚重的字典压在上面。
那一刻,金婆婆的动作异常轻柔,仿佛那些纸张承载着某种无法言说的重量。
肖华本想询问,但金婆婆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她识趣地没有多问。
令肖华惊讶的是,金婆婆对家中物品的位置记忆异常精准。
有一次,肖华不小心把茶叶罐放错了位置,金婆婆竟然一伸手就找到了它原本应该在的地方,这种敏锐的空间感让肖华不禁有些诧异。
她开始留意,发现金婆婆似乎对每一件物品的位置都了如指掌,从厨房的调味料到书房的每一本书,无一例外。
随着时间的推移,肖华回想起更多金婆婆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
还有一次,当肖华在院子里晾晒衣服时,金婆婆突然说:“丫头,把那件红色的毛衣往左挪挪,别晒得太阳光。”
肖华愣了一下,因为她确实在晾一件红色毛衣,而金婆婆当时正坐在屋里,按理说是看不到的。
织毛衣时,金婆婆的技艺更是让肖华惊叹。
她的手指在毛线间穿梭,动作流畅而精准,仿佛能看到每一针每一线。
有时,她还会不经意间说出针数,精确得令人难以置信。
这些零散的观察在肖华心中积累,让她若有所思。
作为一个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她被训练得对周围的一切保持敏感。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在她眼中却显得格外醒目。
每一个细节都像是一块拼图,散落在日常生活的角落里,等待着被拼凑起来。
然而,肖华并不确定这些观察是否真的有什么特别之处。也许是自己太敏感了?
也许这只是一个普通老人的日常生活?她告诉自己,不要过度解读,但内心深处,一种难以名状的好奇却在悄然滋长。
夜深人静,肖华躺在床上,回想着这些天的所见所闻。
月光透过窗棂,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仿佛也在诉说着这个老宅的秘密。
她决定继续观察,虽然不确定这是否会带来什么结果,但直觉告诉她,金婆婆的世界或许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窗外,夜风轻拂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也在低语着这个小镇的故事。
肖华闭上眼睛,脑海中却不断浮现出那些细碎的画面:金婆婆小心翼翼地收藏文件,准确无误地指出物品位置,精湛的织毛衣技艺...
这些片段交织在一起,编织成一张神秘的网,笼罩着这个看似平静的小屋。
带着这样的思绪,肖华慢慢陷入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