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惜花续道:“为报关羽之仇,刘备倾一国之兵沿长江直下,讨伐东吴,势如破竹,无人能挡。(姚广道:“解恨,解恨!”)东吴陆逊临危受命,在夷陵迎击刘备,火烧连营,大败蜀军,(姚广连连跺脚:“可惜,可惜!”)居功至伟,被倚为国之栋梁。但孙权年迈后,在册立继承人上反复无常,引发‘二宫之争’,朝廷动荡,更派遣使者辱骂陆逊,导致陆逊愤懑而死。”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姚某最看不起的,就是孙权这种人!”姚广一脸鄙夷。
“他何止对陆逊如此呢。”楚惜花道,“袭杀关羽后,孙权向曹操之子曹丕称臣,获封吴王。但他并非真心臣服,曹丕死后,便攻打曹魏的江夏,三年后又称帝。(姚广冷笑:“好一个大魏吴王!”)曹魏辽东太守公孙渊在辽东造反,为求外援,向孙权称臣。孙权大喜,要派遣使者前往辽东。张昭是孙权兄长孙策临终时的托孤老臣。他反复劝谏孙权,说公孙渊心意不诚,不可信任。孙权不听,和张昭争吵时,甚至拔刀相向。虽然最终被张昭的诚意感动,但孙权仍固执己见,转身就派遣使者,带士兵万人、金宝珍货,前往辽东册封公孙渊为燕王。结果公孙渊巧诈反复,贪图兵员珍宝,又害怕被曹魏讨伐,干脆杀掉孙权的使者,侵吞掉了财宝兵员,来了个一举两得。”
姚广哈哈大笑:“好一个一举两得!那张昭其实不是要气死?”
楚惜花道:“那可不。听说孙权派使者册封公孙渊,张昭当然十分生气了,于是待在家中不去上朝,以示抗议。孙权本来就因为有些人眼里只有张昭、没有自己,不太服气,见张昭使性子,他也很生气,让人用土封住张昭家门。你不是不上朝吗?干脆别出门了!
“后来听说使者被杀,孙权后悔没有听张昭的劝阻,派人劝他上朝,不料张昭自己从里边堵上了门,表示再也不上朝。孙权大怒,让人火烧张昭家门,但始终未将张昭吓倒,只得亲自上门,请他上朝。”
“哈哈哈,这对君臣,确实奇葩。不过,这和张辽有啥关系?”
“姚叔叔有所不知。东吴六次攻打合肥,其中孙权亲征就占了五次,动辄兴兵数万,却屡次铩羽而归。第二次亲征时,孙权率领十万大军,包围只有七千守军的合肥,却被守将张辽率领八百将士,大喊‘张辽在此’,一直冲杀到主帅旗下,吓得登山回避,吴军士气深受打击。孙权撤军时,再次遭受张辽突袭,在部将拼死保护下,才得以脱险。(姚广叹道:“这都能输!无用,无用!”)孙权未能攻克合肥,反而成就了张辽的威名。小孩哭闹不止,父母就用张辽来吓唬他们,成了许多人的‘童年阴影’。”
姚广听罢,又是好气,又是好笑:“我听过有句老话,‘生子当如孙仲谋。’还以为孙权这小子有多了不起。”
“这句话是曹操说的,当时是拿孙权和刘表的两个儿子相比。后世词人还有‘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语。”楚惜花解释,“但小侄认为,和曹刘相比,孙权的人格魅力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那可不。反复无常,不是为人之道,更别提为君了!”姚广冷哼一声。
“孙权的属下中,就有人很不服他。易学大师虞翻,是孙权兄长孙策时期的老臣,深受孙策、曹丕等人敬重,但为人性情疏直。孙权做了吴王以后,摆下庆功宴席,席上依次向属下劝酒。虞翻见孙权过来,便趴在地上装醉。孙权经过后,他又立马爬起来坐下,摆明了不给孙权面子。气得孙权拔剑要杀他。”
“哈哈,君主当到这份上,也确实够没面子。”
“姚叔叔有所不知。后世对孙权的评价,更加有意思。晋人陈寿编撰《三国志》时,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刘备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而孙权则是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
“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诛暴秦、灭项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都是很厉害的人物。把刘备、孙权比作这两人,不都是夸赞吗?”姚广不解。
“勾践卧薪尝胆,后来还做了一件大事,姚叔叔可知道?”
“当然知道!勾践击败吴王夫差,灭亡吴国。”
“那敢问姚叔叔,孙权的国号是什么?”
姚广一愣,道:“当然是吴……”他恍然大悟,和楚云天捧腹大笑。
陈寿将孙权比作勾践,并非只夸他能像后者忍辱负重,而是暗含“勾践灭吴”故事,满满的恶趣味。而陈寿还生怕别人看不懂,特意在后面的评语中做了解释,说孙权“性多嫌忌,果于杀戮”,到年迈之后越发严重,甚至听信谗言、废除杀害继承人,导致后裔凋零、国家覆灭。
楚惜花崇敬关羽,偏爱蜀汉,常遗憾汉祚偏安、北伐不成,对孙权、吕蒙十分讨厌。他向来喜欢苏、辛词作,但对其中“亲射虎、看孙郎”“生子当如孙仲谋”等评语不太认同,感觉若是要讽刺南宋不思进取,也应该多用“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为例较好。今天好容易有了机会,因此特意送上“张辽在此”,表达对孙权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