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朱标让在京三品,各省封疆大吏、藩王等开始写年终总结,马上就过年了。除了总结,朱标和朱元璋还有内阁还要做洪武十五年的预算,这些都是比较繁琐的工作。
勤政殿中,宋濂、李善长也梳理着百官的年终总结,而朱元璋和朱标则在内殿里看着各部递上来的报表。
朱元璋看着国库里的银两,还看看各地粮仓也是充盈,脸上笑容不断。虽然这个表里面的数据是有水分的,不过老朱是干什么的,这数字怎么来的,甚至于这活有一部分都是安插在各地的锦衣卫干的。
这些数字还算真实,这么大个国家,不可能特别的精确,朱标则是写着计划。这活从洪武十四年就是他的,现在这洪武十五年的预算当然还是他了。
“上位,这是各布政使司布政使呈上来的。”
朱元璋接过最上头的一本,翻看了起来,基本上都是说一些施行新政的进度,还有自己的一些政绩和不足,都是干货。
朱元璋开始做着批示,还有一些事都指挥使司的指挥使写的,这些五大三粗的武将们有的字写的很好,有的写的很烂,看的出来很多都是找的代笔。
一下午的时间老朱基本上看完了,这些官员也说出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四省指出了本省学子求学之道过于艰难。
因为连年战争,早已打断了北地孔孟之传承,老朱对于文人才子关注度是很高的。
“宋濂,过来。”
“陛下。”
“宋夫子啊,山河四省的官员大多数都说了一个现象,就是学子求学之道不易,首先就是没有好的师者,还有就是儒圣之道断层,咱们大明是整个天下的大明,朝廷选用人才也是不分南北的,这件事你要重点关注一下。”
朱元璋说这个也是为后面的有些事情铺铺路,还有一件事就是学堂了,要从根上解决就要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要知道四省有多少童生、秀才、文人数量,然后还要兴办学堂。”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立心立命之事,自然是咱和标儿的事情,开万世太平的事都是那些武将勋贵的,他们干的也不错,为往圣继绝学,这个担子你们必须挑起来,还有刘三吾、詹徽等人,需要什么咱都支持。”
“臣等遵旨!!!”
办学是一件大事,这可是留名青史的美谈,不过李善长听到这个也明白了第二层的意思。那就是文武平衡的事情,近来太子多亲近武勋之辈,疏远了这些老学究,文人气弱对朝廷也是不利的。
看来淮西勋贵又有人要遭殃了,这次会是谁呢?徐家?常家???
很快朱标也拿着一沓纸出来了,这可是不好写啊。
“爹,这些是对于新学的一些规划。”
“爹,这些是对于新政的一些补充。”
“这些,还有这些,都是新地治理事宜。”
朱标将一份份书面材料放到了众人面前,然后端起老朱的茶杯就开始喝了起来。
“你们都看看,太子说的也就是个方向,细致的条陈还是要你们去干。”
内阁现在就是这父子二人的第二个脑袋,啥主意都要出,可是没有一点实权,日常的政务也是不能放下,没办法,老朱家用人就是这么扎实。
几个人忙忙碌碌的快到了傍晚,宋濂他们才忙乎完。
“忙完了就回家,今可没留你们饭。”
众人头上皆是黑线,这的确是没想到啊,这老皇爷如此现实。
“臣等告退。”
殿外,宋濂等人皆是一脸郑重,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这可是中原大地啊,可是因为连年战乱,人们连吃都吃不饱,还能想着读书吗。
多少家族没有了祠堂、族谱,曾经的名门望族都成了乞丐,沿路乞讨,一直到了洪武四年以后,才有改观,也不过是路上少了一点乞丐,没有兵祸而已。
这自古以来都是传言,就是北人出将,南人出相,南边文风盛行,而北地民风彪悍。这也是一大方面原因,所以在朱标的新学中就有规划,策划在常山、济南、北平、应天建立四所新型学院。
常山陆军讲武堂
济南海军讲武堂
这是两所军校,还有两所是应天的政法学院,北平的大明府学。
这四所学校就是朱标准备新办的,也是后续为国选材的另一种途径,现在的文武科举还是主体选材的方法。
“标儿,你说的这四个学堂是什么意思啊,要是办学堂,四个不够啊。”
朱元璋自然是不知道这四所“大学”是什么了,朱标也开始了讲解。
“爹,这讲武堂,顾名思义就是武备、军事,也可以叫军校,这首批的教员和学生,儿子已经想好了。”
“哼,你小子,一听就知道,这事没少琢磨,还没开始办呢,连人选都想好了。”
“爹,您也听听,看咋样。”
朱元璋自然乐意自家儿子给自己身边划拉人了,这学校说白了只要毕业了不就是太子党嘛?这以后太子登基不就是妥妥的天子门生嘛?
“首先先说这应天的政法学院昂,政法顾名思义就是政令、律法,也不一定是要什么举人、状元一类的人,会读书的不一定会做官,会做官的不一定能读好书。”
“首批招生面向士农工商,只要是通过考试,即可入学,至于考题也很简单,就是如何治理一县之民。而后经过两年学习,成绩优异者朝廷录用为官。”
“这个政法学院就让刘三吾刘夫子做司业。”
这司业也是国子监的一个官职,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代的大学校长,这司业就是副校长了。也能看出,这政法学院因是新学,所以掌事者的官职最高就是司业,比国子监低一级。
“教什么啊?”
朱元璋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