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纽约的枪击事件令两人心有余悸,但他们并没有立刻回国。方圆决定在美国再停留几天,这段时间,他有一个更重要的计划——完成他心中构思的小说。
接下来的几天,方圆几乎足不出户,俞妃语则给予了他最大的空间和支持。方圆日以继夜地沉浸在创作中,他的灵感来自于斯蒂芬·金的经典之作《愤怒》。这本书在他前世的世界中因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而被永久下架。小说讲述了一位名叫查理的高中生,因被学校开除而心生怨恨,带着一把枪返回校园,枪杀了老师,并将教室里的同学们劫为人质。随着情节的发展,人质们或死或重伤,最终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屈服于查理的暴力与威胁,投靠了他。
当方圆阅读《愤怒》时,他深受其强烈情感冲击的影响。这本书揭示了青少年内心的愤怒与绝望,以及社会对这些情绪的忽视。它不仅仅是一部惊悚小说,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方圆决定将这个故事带给当今的世界,但他同时意识到,书中的暴力和绝望可能会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因此,他对原作做了适当的修改。
方圆深知,这样一个敏感的题材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社会争议,甚至重演前世的悲剧,导致模仿犯罪。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他对原作做了几处关键性的调整,使小说的主题从单纯的愤怒与暴力,转向了对枪支泛滥和校园暴力的深刻反思。
首先,方圆更加深入地描写了查理的心理状态。小说中的查理并非单纯的暴力狂,而是一个在家庭和社会中长期被忽视、压抑的少年。他对世界的怨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次次的挫折和失望中逐渐累积。方圆通过对查理复杂内心的描写,试图让读者理解,虽然暴力的行为不可原谅,但它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其次,方圆在小说的结尾进行了重要的改动。在原版本中,查理的暴力行为并没有得到直接的反思,故事结束在一种压抑的氛围中。而方圆的改编则加入了一位幸存者的视角,通过这位学生的眼睛,引导出对暴力的反思和对枪支文化的质疑。这位幸存者在小说的最后呼吁减少校园枪击案的发生,呼吁社会更加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校园内外的安全问题。
通过这些修改,方圆希望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惊悚文学作品,更是对社会问题的警示。他试图通过文字,唤起社会对校园暴力和枪支问题的广泛关注。
当方圆完成了这部小说后,陈良平迅速安排了与国外出版商的接洽。由于方圆在国际文学界的知名度,他的新作很快便找到了合适的出版渠道,并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上架。
小说一经发售,立刻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尤其是在枪支问题严重的美国。这部小说激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媒体和读者的反应极为两极化。
一些人对小说表示极高的评价,认为方圆通过这部小说揭示了枪击事件背后深刻的社会问题。一位评论家在《纽约时报》撰文称:
“方圆的新作无疑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美国社会中那些被忽视的角落。通过查理的悲剧性故事,方圆让我们看到了枪支泛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这不仅是一部惊悚小说,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