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三年夏,边境军营。
"将军,这是朝廷新颁布的《兵制条例》。"一位参军官将文书呈给主帅。
主帅仔细阅读:"募兵制改为保甲制,民户十家为一保,每保出一兵......这是要恢复唐代府兵制的意思啊。"
"是的,"参军说,"王相公认为,募兵制花费太大,而且军士良莠不齐。改为保甲制后,既能节省军费,又能保证兵源质量。"
主帅沉思片刻:"确实,这些年募兵的开支越来越大。但保甲制也有难处......"
正说着,又一份文书送来。是关于军需物资的新规定:所有军需物资统一由转运司调配,不得自行采购。
"这倒是个好办法,"主帅说,"以前各地自行采购,常常被商人哄抬物价。现在统一调配,应该能节省不少。"
"不过,"参军提醒,"转运司的效率要跟上才行。"
主帅点头:"是啊,军需物资不比别的,耽误不得。来,我们去看看新编的保甲兵......"
主帅来到训练场,看着新编的保甲兵在操练。
"这些新兵素质如何?"他问带训的教官。
"比预想的要好,"教官答道,"保甲制选的都是本地壮丁,责任心强。而且因为是同乡,配合也默契。"
主帅点头:"确实,以前募兵制时,来的都是四面八方的游民,良莠不齐。现在这些保甲兵,至少根基在本地,不会轻易逃跑。"
正说着,一队士兵抬着新到的军需物资经过。
"这是新的转运司送来的?"主帅问。
"是的,"参军回答,"这批物资质量很好,价格也比以前便宜。看来统一采购确实比各地分散采购要强。"
主帅仔细检查了物资:"不错,箭矢做工精良,粮草也新鲜。这样的供给要是能保持住,我军战力必定大增。"
"将军,"一位老将领走来,"我倒是有个担心。"
"说来听听。"
"保甲制虽好,但这些兵都是乡里父老,万一上阵......"
主帅明白他的意思:"你是担心他们没有职业军人的血性?"
"正是。"
"这个我倒不担心,"主帅说,"你看他们训练多认真。正因为家在本地,才更有保家卫国的决心。比那些为钱而战的募兵,反而更可靠。"
正说着,又一份文书送来:朝廷要求各地建立军器监,统一制造军械。
"这也是好事,"主帅说,"以前各地自行打造,标准不一。现在统一制造,既保证质量,又节省开支。"
他转向众将领:"诸位,新政虽然改变了很多旧制,但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强大。只要我们认真执行,假以时日,必定能建成一支精锐之师!"
将领们都点头称是。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一支新型的军队正在成长。
一天清晨,主帅例行检查军需库房。
"将军!"一个老军需官神色慌张地跑来,"您得过目一下这批新到的棉被......"
主帅掀开一看,眉头顿时皱起:"这是什么东西?"只见棉被薄如纸片,里面的棉絮还混着草屑。
"不止这些,"军需官压低声音,"您去看看新到的盔甲......"
军械库里,主帅仔细检查新配发的盔甲和兵器。铠甲明显偷工减料,兵器的钢料也掺了杂质。
"这些东西,根本不能用于实战!"主帅怒道。
"要不要立即上报朝廷?"参军问。
主帅沉思片刻:"先不要打草惊蛇。这里面必有蹊跷,让我们先查清楚来龙去脉。"
"将军是担心......"
"不错,"主帅压低声音,"新政刚刚推行,如果贸然上报,只怕会被反对派利用。我们得先找到问题的根源。"
他转向几个心腹:"秘密派人去查,看看这批物资是从哪个转运司来的,制造时经过了哪些环节。"
"明白!"
"记住,"主帅叮嘱,"一定要小心谨慎。等查清真相,我亲自上书朝廷。"
几天后,线索渐渐浮出水面。原来是某些转运司的官员勾结商人,以次充好,中饱私囊。
"果然如此,"主帅叹息,"好好的政策,又被这些蛀虫糟蹋了。"
他开始秘密整理证据,准备择机上报。这些关系到大宋将士生命的弊端,必须及时纠正。
"报!"一名斥候匆匆跑来,"西北边境发现辽国斥候!"
主帅立即召集将领议事。
"正好,"他环视众将,"趁这个机会,我们检验一下新政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