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将领纷纷点头。这些日子,军队经历了巨大变革:保甲新兵、统一军需、整顿冗兵......是时候看看效果了。
"传令下去,"主帅说,"各部按新编制列队,准备应对可能的冲突。"
很快,一支整齐的军队列阵边境。这支队伍与以往大不相同:士兵都是本地保甲精壮,装备统一,纪律严明。
"将军,"一位老将赞叹,"这支新军,确实比以前强多了。"
主帅点头:"多亏了王相公的新政。你看这些保甲兵,一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壮丁,不比以前那些乌合之众。"
正说着,斥候又报:辽军探马已经撤退。显然,他们被这支纪律严明的新军震慑住了。
"哈哈,"主帅大笑,"看来新政的成效已经显现了!"
然而,就在这时,军需官匆匆赶来:"将军,出事了!"
原来在紧急调动中,发现更多劣质军需物资。有的盔甲一碰就裂,有的兵器锈迹斑斑。
"岂有此理!"主帅勃然大怒,"若是真打起来,这些东西还不害死我们的兵?"
他立即召集心腹,秘密调查此事。很快,一个庞大的贪腐网络浮出水面:从转运司到军器监,一些官员和商人沆瀣一气,中饱私囊。
"这些蛀虫!"主帅咬牙切齿,"好好的新政,都被他们糟蹋了!"
就在他准备上报朝廷时,突然收到紧急军令:辽国大军集结边境,随时可能入侵!
主帅陷入两难:是立即上报军需问题,还是先应对边患?
但是转念一想,边患肯定是必须上报的重大事件。另一件,“伪劣军需”可以过一阵,等查出个眉目再上报。
正踌躇间,王安石的一道新政颁布:要求各地建立军需质检制度,严惩以次充好者。
"好!"主帅一拍案几,"这正是我们需要的!"
他立即着手整顿军需,同时加紧练兵。在这个多事之秋,新政的成效正在接受实战检验。
而在汴梁城,王安石还在不断完善军事改革方案,试图建立一支真正强大的军队。
就在边境局势紧张时,主帅收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有人在军中散布谣言,说新政会毁了军队。
"查!"主帅立即下令,"一定要找出是谁在背后搞鬼!"
经过秘密调查,发现是几个被裁撤的冗兵头目在捣乱。他们因为新政失去了利益,就暗中煽动军心。
"把他们抓来!"主帅怒道。
当这些人被带到时,主帅正在检阅新编的保甲军。
"看看!"他指着操练有素的新军,"这才是真正的精兵!你们那些虚报兵额、买卖军籍的把戏,只会削弱我军战力!"
就在这时,斥候飞马来报:辽军主力已经压境,约五万人马!
"传令下去,"主帅沉着应对,"按新编制列阵,准备迎战!"
很快,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列阵边境。这支新军的面貌,让辽国斥候大吃一惊。
"将军,"斥候向辽军主帅报告,"宋军似乎不太一样了。他们的军容严整,装备统一,看起来很不好对付。"
辽军主帅犹豫了。他原本以为宋军还是那支军纪涣散的队伍,没想到对方已经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最终,辽军选择撤退。这场没有硝烟的胜利,证明了新政的成效。
"看到了吗?"主帅对那些捣乱者说,"这就是新政的力量!"
那些人羞愧低头。这一仗,不仅震慑了外敌,也让军中上下看到了改革的必要性。
而此时,主帅终于有机会处理军需问题。他将收集到的证据整理成册,连同这次军事对峙的详细报告,一并上报朝廷。
在报告中,他特别强调:新政确实提高了军队战力,但一些腐败分子的破坏行为必须及时制止,否则将前功尽弃。
汴梁城里,王安石看完报告,立即下令严查军需腐败案,同时进一步完善军制改革。
主帅正在审阅密报,突然脸色大变。
"将军?"心腹参军察觉异常。
主帅将密报递给他:"你看。"
原来,那些伪劣军需物资的案子,竟然牵扯到朝中某位高官的亲信。这个亲信利用职权,与转运司的官员勾结,在军需采购中大肆敛财。
"这下麻烦了,"参军低声说,"那位高官在朝中位高权重......"
主帅沉思良久:"此事关系重大。若不彻查,我军将士的性命就要被这些贪官害了。可若上报......"
正踌躇间,又一份密报送来:那位高官的亲信似乎察觉事情败露,正准备销毁证据。
"不能再等了!"主帅一拍案几,"我这就修书一封,直接呈递给王相公。新政本为强军,岂能让这些蛀虫破坏!"
他连夜写就奏章,详细列举证据,并特别强调:若不及时查处这些贪腐分子,会严重危害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