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村今年大丰收。
冷明书记还没顾上喜,先忙得脚打后脑勺了。
水稻和玉米高粱不大一样,收获程序颇多,非常耗费人力。
割稻子就不说了。
收回来前,首先得平出一大块场地,用来打稻子。
五六个人牵着几个骡子拉着大碾子,用了五六天时间把大队部前面的大片空地压平了,太阳暴晒了几天之后,土地平整到透亮了。
稻子打成捆拉过来,垛成高高的垛堆在场地旁边。
三百多亩地的水稻,堆了小半个场院。
另一边一字排开,摆了四台打稻机。
打稻机有用脚踩的,有稍先进点用电机带着转的。
但无一例外,都需要人拿着稻子在打稻机的齿轮上脱掉稻粒。
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的工序。
一台机器就需要几个人分工合作,首先得有一个人去稻子垛把稻捆叉过来,接着的人把稻捆散开,把稻子分成一把一把,递给打稻子的人,这叫做分把。站在脱粒机前的人,接过一把,两手握住,用力在脱粒机上来回翻把,致力于把稻杆上的每粒稻子都脱干净。这道工序又费力,还呛人,所以需要两个人替换。脱完粒的稻草,扔到旁边,再来一个人把这些稻草捆成捆,再有一个人把捆好的稻草搬到另一边的场地,再垛成一垛。
脱掉的稻粒全部散落在打稻机前,得有一到两个人快速地把脱掉的稻粒铲起来装进麻袋里。
这些工作做完,还不算完。
还需要把这些稻子放在场院上,用木铲铲一铲稻子,扬起来,把里面的瘪籽,草屑让风吹走,留下好的稻粒。
这个工种叫扬场。
还得有一个人拿着大扫帚,把漂浮在上面的草屑扫走。
最后再把这些弄干净的稻子收进麻袋里,等着去交公交粮,才算是完成全部的工作。
比起玉米和高粱的收割费了好多倍的功夫。
需要用的人手就更多了。
而今年平山村因着开了两个工厂,还有一个养鸡场,人手就更捉襟见肘了。
冷明一声令下,除了养鸡场留下最少的人手,鞋厂和香酥鸡全部停工三天,全村所有人全部下地抢收。
小果和牛牛领着多多,背着他老叔给编的小背篓去收割完的稻田里捡稻穗。
稻田里一眼望去全是小孩子。
男人们打稻子,把掰下来的玉米棒子装袋拉回仓库。
女人们就负责掰玉米,用镰刀割高粱穗。
边边角角还种了些蓖麻,还要分出人手去收蓖麻。
小寒今天分配的活是割掰完玉米棒子的玉米杆。
她在前面割,有人在后面把割好的玉米杆捆成捆。
再装到木板车上,拖回大队部。
小寒已经连割三天玉米杆了,她直了直腰,用手握成拳捶了几下,稍微缓解了一下腰痛。
摘下手套擦了擦汗。
她戴着线手套,是程庆发的劳保品。
她这一年也没咋下过地,根本不会干农活,这两天手上已经磨出好几个大血泡了,这会儿血泡破了,血水沾在了手套上,摘下来的时候,扯动了已经干涸的伤口,疼得她嘶了一声。
“小寒,累了吧,再有一会儿该打铃了。”黄嫂子割到了她旁边。
收工的时候会打电铃,通过大队部里的大喇叭播出来,声音尖锐悠长,在地边上的人能听着,听着的人,再敲锣通知在地里干活的人。
但其实大家通过看天也能判断时间,天边都灰了,晚上收工的锣快敲响了。
黄嫂子手脚麻利,顺便帮她把她负责的一行割了起来。
“嫂子,不用,我自己整。”
小寒赶紧操起镰刀,继续割 ,尽力赶上她的进度。
她干活的速度实在是让人脸红,人家割三行,她最多割一行。黄嫂子和借壁新媳妇刘知凤和她一组,都会帮她干点,勉强能追上别人的速度,不那么显眼。
“听打稻子那组说,今年那稻粒可鼓了,要是能评上二等公粮,能卖不老少钱呢。”黄嫂子看小寒奋力来追,稍稍放慢了点速度,“别急,你大哥一会儿干完他那边活准能过来,到时候让他干。他有劲。”
年轻力壮的男人除去打稻子的,还有刨前些日子割下来的高粱茬。都不轻闲。
于千岩分在打稻子组,他和男知青们一组,负责把稻子捆搬到机器旁。女知青们一组,去另一边的场地砍高梁穗。
何娅娅负责在仓库记录入库的粮食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