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写了4000多个单词,接近5000个单词。这样,这篇小说的翻译稿他已经写了超过一半了。
这些新写出来的翻译稿,也被上完课回来的布里基德小姐拿走了,显然,这位老小姐对这篇小说大感兴趣。
她应当是没看过前一段时间季宇宁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那篇中文版小说。
季宇宁希望布里基德老师能为这篇小说提出一些修改意见,使这篇小说不致有什么错漏之处,能提高其文学性,并且符合北美人的阅读口味。
这位老小姐很愉快的答应了。
季宇宁在食堂吃完中午饭,走出大饭厅。
远远的就看见三角地附近人山人海。
他估计是有什么特大新闻了,因为平常中午饭的时候,这个地方不会有这么多人聚集的。
走上前,隐隐听见人群里有人在念着什么,好像是报纸上的报道文章。
他在人群外站了一会儿,忽然听见周围很多人在低声喊着,“季宇宁来了”。
这时,无数人的目光突然转向他。
人群也自动分开一条路。
他这才看见前面的布告栏上,一溜贴着数张今天光明日报的头版版面的报纸。
离着数米远,他看见了报纸头版版面上那个大字的标题。
这时他知道为什么今天有这么多人聚集在这里了。
今天,就是那个关于标准的大讨论的开始。
先是这篇文章刊登在光明日报的头版上,明天开始,这篇文章也将会在几乎国内所有的重磅报纸的头版上进行转载。
“这篇文章的标题,不就跟季宇宁在3月初开学典礼上的发言中的说法基本差不多吗。”
“对,我记得校刊上登的内容是:唯有实践,才是探索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正确之路。
只差了两个字欸。”
“对呀,实际上这两句话差不多啊,表述的词语基本上都一样。”
他听到的周围的议论声中,都是在议论他在两个月前开学典礼上的发言中的一句话和今天这张报纸上的标题内容。
他正想走,突然听见有人高声在问:
“季宇宁,这篇文章不会是你写的吧?
这个本报特约评论员是不是就是你呀?”
这话把季宇宁吓了一跳。
这篇文章标题下面的作者,就是本报特约评论员。
这是这些年这些大报发表重要文章的惯例。
季宇宁没想到他们学校这些同学还真敢想,他怎么可能是这种大块文章的作者呢?
这篇文章的作者实际上是金陵的一位大学老师。这篇文章最初诞生是在去年的8月份,一直修改到今天才发表出来。
“不是我写的。”
他说了一句,赶紧就转头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