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者征大人的豪华马车缓缓驶入郑县县城时,街道两旁早已站满了闻讯而来的百姓。县令听闻朝廷派来的征大人已至城内,连忙整理官服,率领一众县衙文武官员到县城东门迎接。随着一声高喊:“征大人驾到!”县令带头跪拜行礼,神态恭敬而不失风度:“下官郑县县令刘长卿,叩见征大人!”
征大人微微颔首,温声道:“刘县令平身。无需多礼,我不过是奉旨行事,既然来到贵县,便要劳烦县令为我详细讲述当地民情。”他的语气虽平和,但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刘长卿连声应诺,恭恭敬敬地引导征大人前往县衙。
郑县县衙坐落于城中心位置,规模虽不及省城府衙恢宏,但却有着一种清幽的古朴气息。衙门两侧种满了枝繁叶茂的槐树,庭院中整洁无尘,四角高悬的红灯笼映衬着黑漆大门上的“明镜高悬”牌匾。征大人步入县衙时,目光扫过庭院,细致观察每一个细节,心中对这位县令的治地能力多了一分期待。
县衙正堂宽敞明亮,正中央摆放着公案,后方悬挂着“清正廉明”四个大字的匾额。刘长卿小心翼翼地引领征大人落座,而后双手奉上一盏清茶:“征大人一路辛苦,此茶乃郑县特产,名为‘槐花清茗’,虽不及京城名品,却颇具风味,还请大人品鉴。”
征大人端起茶盏,轻嗅茶香,随后浅酌一口,点头道:“果然香醇,透着几分清新。槐花茶正如此地风土人情,朴实无华却让人回味无穷。”他放下茶盏,话锋一转,“刘县令,本官此行不仅是为游历山河,更是肩负圣上之命,考察民间疾苦。还望县令坦言相告,你治下百姓的生计如何,是否还有未尽之事需要本官为你转达圣上?”
刘长卿闻言,面色稍显凝重,随即起身拱手道:“大人心系百姓,下官不胜感激。郑县地处关中腹地,土地肥沃,百姓以农为生,近年来风调雨顺,粮食产量稳定,饥荒之事甚少。只是,因靠近黄河支流,每逢雨季水位上涨,河堤堪忧。去年虽已上报府衙,但因财政拮据,修堤一事迟迟未能落实,百姓甚是忧心。”
征大人眉头微蹙,沉思片刻,缓缓道:“河堤关系民生安危,此事确实不可忽视。刘县令,黄河自古多灾,修堤乃长久之计,暂时的补救难以根治。你可曾与当地乡绅商议过筹措资金之法?”
刘长卿点头答道:“大人所言极是。下官已尝试号召本地富绅捐资,但所得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的修缮工程。百姓虽愿出力,但县内资源匮乏,只能修补部分破损堤段。”他说到此处,语气中隐隐透出几分无奈。
征大人不疾不徐地说:“刘县令放心,本官此次行程随身携带了朝廷拨下的一笔资金,正是用来解决地方急需之用。郑县河堤修缮关系重大,本官可拨出部分资金,暂缓燃眉之急。同时,本官会将此事详细呈报圣上,请求拨款全面整治。”
刘长卿闻言,连忙跪地叩谢:“多谢征大人!此恩此情,郑县上下永记心间!”
征大人伸手虚扶,示意他起身:“此乃本官分内之事,百姓安康才是治国之根本。”他顿了顿,语气一转,“此外,除了河堤问题,郑县还有其他隐患或民间疾苦需要本官知晓?”
刘长卿犹豫片刻,答道:“另有一事,下官斗胆禀报。近来县内有少数游民流窜作乱,虽未造成大规模损害,但百姓已有忧虑。下官派衙役加强巡逻,却因人手有限,成效不大。”
征大人听罢,面色微沉:“治安问题不可轻忽。流民成乱多因生计无着,你可曾探究这些流民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