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班级里的人,并没有一天比一天少。事实上,他在变多!”
这是原句。
从那本日记里面,方奇知道,现在班级里面的人,正处于一种诡异的越来越多的状态。
他本想通过记住在寝室里记住的名字来对上印象,凭此找出多出来的人是哪一位。
如果他没有猜错的话,写下日记本的那位“数学比较好”的同学,在星期六的时候,想到了和他一样的办法,即一个一个记住所有同学,并在周日的时候去比对。
那句“我已经尝试过了”就是最好的证明。除了这个方法之外,其他的办法都不怎么有用还难见效,方奇并不认为一个学生可以做到查监控,跟踪这样的手段。因此,像此刻一样记住所有人几乎是唯一的办法。
尽管如此,最后一天,即星期天的日记上,还是存在着太多的不对劲了。相比于前面的详实记事,最后一天的日记更像是谜语,每一句似乎都有隐喻,却都看不清。
不过,关于为什么日记本主人要说谜语这一点,倒是很早就交代了:“小心,他们在看着你,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会知道。”
以前不知道就算了,现在已经知道“有人在看”,写日记自然不可能那么有恃无恐。有所保留才是正常。
当然了,最后一页日记是不是正确的,还有待考证。毕竟看情况这位同学也没有逃出去。如果逃出去的话,方奇估计是看不到这个日记本的。
只能参考,不能尽做。
尽管如此,这上面的信息也给了方奇一些帮助。其中最大的一个帮助就是,在听到假徐晨的“小心有人”之后,他走出了教室,来到了宿舍楼,接着才有了之后的一系列遭遇。
言归正传。
刚刚回到教室坐下的那一瞬间,方奇到底看到了什么呢?
人数。
最基础的,三十以内的计数,几乎不可能出错的计数。
就在刚刚,方奇清点了班级内的人数之后发现,现在的班级里,仅仅只有23个人。
为什么!
日记本上的明明写的是人数会增多,为什么方奇所在的这个班级里面,人数会减少?
难道说,从一开始,方奇的推理就是错的吗?其实他来到的教室并不是日记本主人所在的教室,而是另一间教室?
冷静,现在需要冷静下来。
杂乱的情绪对解开谜题没有半点帮助,他们永远都只会是成功的阻碍而非帮助。
仔细想想,抬头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方奇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开始思考,面对这种情况,他该怎么做。通过这样的办法,他很快把焦虑变成了思考的动力,并找到了可行的办法:
核对人数。
现在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所幸,方奇昨天看过了寝室外挂着的名册表,还有大办公室里面的花名册。
这样互相对照,很快就能找到,到底是谁失踪了。
很快,方奇找到了答案。他的运气不错,在核对第十一个人的时候,就找到了不对:他并不认识那个人。
所以说,这个人就是多出来的吗?
等等,多,出来的?
为什么那个人我会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