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赵恒是用了什么手段和方法,现在摆在世人眼前的事实就是——随着李德明的上表盟誓,宋朝全境迎来了渴盼已久的全面和平。此时放眼天下,辽国成了盟誓的兄弟,党项成了盟誓的臣子,甚至连南边陷入内乱的交趾也在宋朝使者的一声威吓之下迅速地恢复了安宁,这四海承平的景象可是自安史之乱后的二百五十余年里中华大地未有之盛世。这是许多帝王包括宋朝的太祖和太宗皇帝毕生所矢志追求却未能实现的,而他赵恒做到了。作为一个帝王,即使赵恒嘴上不说,可诸如王钦若之辈却显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可以在皇帝面前溜须拍马的机会。
有鉴于帝国在自己的治理下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赵恒决定要亲自去祖陵祭拜先祖并以天下大定昭告先祖。死人是不会说话的,但想必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看着赵恒来给他俩报喜定然也会侧目以对,他俩确实想要天下太平,但绝对不是赵恒这样的一个太平之法。赵恒可不会理会这些,现在我是皇帝,你俩老爷子在下面听着就是了。
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正月初六,赵恒任命知枢密院事陈尧叟留守国都,然后他带着文武百官起驾赴巩县祭拜皇陵。
为示虔诚和恭孝,赵恒在这一路上脱下龙袍、着素服并且每日饮食皆去荤食素。进入皇陵,赵恒先是去祭拜了他的大伯和父亲,然后又祭拜了他的生母,最后他又把赵光义的几位皇后挨个祭拜了一番,史称“帝每至陵寝必望门而哭 ”。
回首自己刚刚登基之时,赵恒从父亲手里接过来的江山可谓是千疮百孔且北境和西北之地更是民生凋敝战乱不止,就连作为大后方的蜀川也是连连兵祸,可如今呢?辽国和党项皆已附上和平誓书,宋朝此时经济繁荣、农业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整个帝国都一派安乐祥和的盛世景象。两相对比之下,此时已经是三十九岁且睥睨天下的赵恒在面对这些逝去的长辈时无疑是感慨良多,他的眼泪也定然是发自真情,此情此景倒也可谓之戚矣。
祭拜完毕之后,赵恒再又顺路起驾巡幸西京洛阳府。在此期间,已是风烛残年的吕蒙正以及在陕州为官的寇准都以前任宰辅的身份前来参拜赵恒。对吕蒙正,赵恒自然是和颜悦色且反复叮嘱自己的老宰相要好好休养,而且随后他还亲自去了吕蒙正的家里做客以示他对吕蒙正的圣恩隆重之情并赐给吕家一大堆金银财物。至于寇准,相比吕蒙正的待遇,他这可就有点寒酸了,不过赵恒也还是让其留在身边侍驾多日。
不清楚这时候的赵恒是否产生过要把寇准带回京师的念头,想必应该是有过的,但寇准这回还是有点“自作孽不可活”的意思。这话就得从宋朝的官场风气说起,大宋朝的宰相和枢密使(包括参知政事和枢密副使)没少被扔到地方上去当知州,但这些人有好多都是带着使相之衔的知州,即便没有使相的头衔却也是曾经的政治局常委,这就好比是军中佩戴着上将军衔的军长,这也就注定了他们这类人不是普通的地方官,而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会与众不同。
这些人里面的典型人物就是寇准。他没少被赶出京城去当地方官,到了任所之后他可就彻底地放飞自我了。公务他不管,反正下面有的是人争着帮他干,他每天要做的就是吃喝玩乐,而且经常性地邀请当地的名流商贾和文人雅士跟他一起整日吃喝——没错,是整日,从白天喝到晚上乃至是第二天黎明。玩得高兴了,他还会把自己府中所宠爱的侍女或歌姬送给宾客作为礼物并以此增进彼此间的感情。总之就是他完全没有什么大臣形象,真正地做到了宰相与民同乐且毫不觉得自己的所为有什么不妥。
如今寇准到了陕州依然如此,赵恒听闻后颇为不悦,再又听闻另一个前宰相张齐贤在地方为官时也和寇准一个样几乎是从来都不理政务,赵恒不免一脸惆怅对身边的人说道:“朕曾经所依赖的这些大臣们到地方为官怎么就变成了这么一个样子?在朕看来这些人里面唯有向敏中能够独善其身并能够为朝廷和百姓做点实事。”
向敏中是谁?就是当初那个违规购买前宰相薛居正的宅子并被传言跟张齐贤争着要娶薛居正的儿媳为妻的宋朝前任宰相。那么,赵恒为什么要夸他呢?因为向敏中被罢相后就去了西北负责跟李继迁以及后来的李德明掐架。此次宋朝和党项达成和议,他向敏中就是前方的直接主事者,在赵恒心里这是一个为国为民立下大功的人。也正因如此,几个月后向敏中被从西北偏远之地调回到了中原,而他的官职正是知河南府兼西京洛阳留守。
在此顺便提前说一个大人物——这是一个女人,一个改变了宋朝和中国历史走向的女人,甚至于是一个间接地把北宋推向了万劫不复之深渊的女人。之所以突然要说到她,原因只是因为她正是这位向敏中大人的曾孙女。此女后来嫁给了未来的神宗皇帝并在后来被封为皇后,但她没有为神宗皇帝生下过哪怕是一个皇子,她这一辈子干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在神宗皇帝的儿子宋哲宗驾崩以后选了一个人立为新帝,此人便是中国历代皇帝里面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为伟大的书画家、书法家、艺术鉴赏家、艺术收藏家、山水园林品鉴家、章印雕刻家——宋徽宗赵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