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是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王朝。
在军事方面,基于三衙的架构,设立了枢密院,负责掌管军队。
政治领域,设置了参知政事一职,以分割相权。
同时,进一步限制了武将的权力,规定在军队驻扎之地,必须由文臣来控制军权。
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削弱了武将的权力,使得军权和政权都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
这样的制度,确保了大宋的稳定。
但这也直接导致了大宋强干弱枝的局面,在对外作战方面,军队失去了灵活性和机动性,大大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
这正是大宋在对外战争中败多胜少的根本原因。
正因深知大宋这一致命弱点,包拯才会向皇上请求统领军队的自主权。
作为一名统帅,统领大军在外作战,若没有自主权,凡事都要经过朝廷的批准,这样的战争,又如何能够取得胜利?
能打赢,那才真是见鬼了。
澶渊之战之所以能打败辽国,便是因为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的结果。
要知道,战争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战况那是瞬息万变。
需要通过具体的战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而大宋军权的过度集中,无论大小战役,都要汇报朝廷,枢密院和兵部再做相应部署。
先不论枢密院和兵部是否真的能作出正确的规划和战略部署。
但经过朝廷和战场之间的往复,战事早已翻天覆地了。
错过了战机,又何来的胜利?
所以,大宋以往在面对强敌时,经常吃大亏。
包拯并不指望赵祯会像他宋真宗一样御驾亲征,他只希望将兵权完全交给自己,他有绝对的信心能打一场胜仗。
这考验的就是赵祯的魄力,以及对包拯的信任度了。
“包卿想要军队的自主权?”赵祯闻言后,迟疑了起来。
要知道,军权从来都是帝王最为忌惮的地方,更何况还是从五代十国战乱中崛起的大宋。
五代十国之乱,正是因为武将的权利过重。
乃至大宋建国,也是太祖赵匡胤这个殿前都点检通过篡夺柴宗训的大周江山而来。
为了防止黄袍加身的事情再度上演,太祖赵匡胤这才上演了“杯酒释兵权”这出好戏,彻底结束了武将专权的局面,使得大宋江山得以稳固。
在大宋帝王的眼里,任何事情都好商量,可一旦触碰到军权,君主对任何大臣都会拿出一百个心来提防,谈不上信任感。
哪怕是面对包拯这个妹夫,赵祯其实也做不到完全的信任。
不过情况特殊,更兼包拯只是一介文儒,又是自己的妹夫,再三思量权衡之后,赵祯最终还是决定放权给包拯。
“好,包拯,朕对你可是有十足的信任,你可不要让朕失望。”赵祯鼓足勇气道。
“陛下放心,包拯定不负重托!”包拯信誓旦旦地保证,言辞慷慨。
说罢,包拯似是又想到什么:“不过陛下,在出征之前,尚需派遣使者出使辽国,稳住大辽。”
辽国和大宋之间虽然和平已久,已经多年没有发生过大的摩擦。
但这不代表着双方就相安无事了。
国家之间,利益至上,谁能保证,辽国在大宋出征期间背后捅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