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贾诩、鲍信、枣袛等人齐齐拱手请命。
荀彧依然在皱眉沉思,没有说话。
而陈群、杨修等人,见今日之事已是大势所趋,便也急忙站出来纷纷请命。
“主公,属下愿去说服各世家大族,为主公遴选出有用的人才。”
“属下亦愿前往……
陈群这些人不傻,相反还都是聪明绝顶之人。
他们知道,若这会不站出来,回头这事的参与,可就没他们份了。
要知道,这可是负责考核、选拔人才的肥差啊?
其中牵扯到的各种利益,以及既得的权势,绝对可以让任何人,为之趋之若鹜。
此时,曹操终于脑袋清明,笃定了打算。
他神色肃然,目光坚定,声音低沉而有力说道:“诸位所言,皆有可取之处。”
“吾意已决,即日起,颁布招贤令,不论出身贵贱、贫富、贤愚,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济世安民之才,皆可来投。”
“经统一考核后,吾必量才而用,不使其明珠蒙尘!”
曹操话音一顿,威严的目光一一扫视众人,缓缓说道:“至于选拔考核之事,由文若牵头,仲德、奉孝辅助,你们三人负责拟定详尽的招贤与考核策略。”
“诺,属下遵命。”
荀彧心中一叹,连忙拱手领命。
荀彧心中原本的担忧,已消散大半。
他深知曹操此举对于招揽人才、壮大势力的重要性,也明白郭嘉之言乃是当下的务实之策。
当下,他便开始思索如何在各地广布求贤令,如何筛选甄别各类人才,以充实曹操阵营的人才储备。
“诺,属下定不负主公之托。”
郭嘉神采飞扬,目光激动地看着曹操拱手。
今日,他终于履行了之前对曹操承诺,为曹操力排众议,推出了招贤令。
曹操亦含笑点头。
“诺,属下遵命。”
程昱欣喜不已,心想自己终于可以回东阿,招募那些志同道合的好兄弟了。
为了这一天,程昱可是企盼了很久。
曹操亦含笑点头,目光转而看向另外几人,沉声道:“长文、德祖,正平,你们三人负责与世家沟通周旋。”
“阐明吾之良苦用心,务必使他们知晓,此举绝非削弱世家,而是为了充实壮大朝廷之实力,以求尽快复兴汉室,重现昔日高祖之辉煌。”
这时候,曹操还不敢表露任何自立的想法。
只能是扯起汉室这面大旗,挟天下以令诸侯。
“诺!”
陈群率先拱手领命:“主公英明!如此一来,何愁人才不聚。”
“诺!主公此举,实乃高瞻远瞩!”
“属下……。”
杨修、祢衡亦拱手领命回应。
贾诩目光闪烁,嘴角微微上扬。
他知道,一旦曹操颁布招贤令,一飞冲天之势即成。
这天下,试问谁还是对手?
如此,他也可以去寻李儒,实行出长安时,谋划好的那个大计了。
如果贾诩猜得没错的话,李儒现在肯定在并州与幽州晃荡,且应该已经布局得差不多了。
只是,如今应局天选之人,可能要变成曹操,而不是袁绍。
至此,曹操阵营中的众人,在历经一番激烈的讨论与权衡后,终于对这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达成了初步的共识。
第二天,曹操亲自面见汉帝刘协,禀报了此事。
对于曹操这项复兴汉室的计划,汉帝毫不犹豫应允,也懒得跟那些大臣们商议了,就立刻颁布了圣旨。
公元197年4月的尾声,初夏将至,人心开始燥热。
大司空曹操,于毓秀台代替汉帝宣读圣旨,颁布《招贤令》:
“不问出身,不问过往,只问才德,广招天下贤才齐聚许都,凡经过考核者,皆可为汉室复兴而效力!”
此令一出,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瞬间在天下激起千层浪。
自燕昭王高筑黄金台、广纳贤才的壮举之后。
历经悠悠五百年的漫长岁月,由曹操亲手炮制的第二卷《招贤令》,终于问世。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曹操阵营上下一心,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求贤事宜。
曹操命令修建铜雀台,准备搞出万卷书,放在铜雀台中吸引天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