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春三月,日本平户。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李国助终于开始主持建造他的第一艘西式帆船了。
阳光倾洒在广阔的造船厂中,空气里弥漫着木材的香气和桐油的味道。
工人们的吆喝声和工具的敲击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曲古老的乐章。
船厂是李旦的产业,本来拥有三个船坞,主营业务是修船。
原来的三个船坞里停着的都是需要修理的船只。
它们的船体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和海水的侵蚀。
工人们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用锤子和钉子修补着船板的漏洞。
捻匠们在船底,用斧头和凿子剔除船体上的腐烂木材。
他们将杂乱无章的苘麻理顺捻成条状,再用白灰、桐油与苘麻结合,把船板之间的缝隙填满堵牢。
这项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仔细,因为只有将缝隙填满堵牢,才能确保船只在海上行驶时不会漏水。
船厂的铁作坊里,铁匠们也在忙碌地打造着各种铁钉和构件。
炉火熊熊燃烧,铁锤敲击着铁块,发出清脆的声响。
这里生产的铁钉和构件将用于船只的修复和加固。
在船厂的空地上,堆放着各种修理所需的木材、绳索和工具。
工人们穿梭其中,忙碌地搬运着材料,为修理工作提供着保障。
如今船厂内又新建成一座西式干船坞,三面接陆,一面临海,坞口为大铁闸。
船坞里,一艘帆船的龙骨已经铺设完成。
从龙骨上预留的接口间距来看,这条船将拥有密集的船肋。
这说明在建的,是一艘西式帆船。
龙骨约有20多米长。
这决定了船的长度将在30米左右。
对于盖伦船来说,这个长度的排水量应该在150吨左右。
其横截面当为U型,船宽约为7.5米左右,长宽比约为4:1。
然而从龙骨中段已经安装好的肋骨来看,这船的横截面为V型,宽度大约是6米。
这样的横截面形状,及接近5:1的长宽比说明它并非盖伦船,而是典型的快船。
同时,这也非常符合传统中式帆船中鸟船的横截面形状和长宽比。
很难说李国助是还原了欧洲人的设计,还是借鉴了鸟船的设计。
这船比相同长度的盖伦船窄了1米多,相应的排水量自然也会小上一些,应有120吨上下。
船坞边,一群力士光着膀子,肌肉虬结,汗水在阳光下闪耀。
他们喊着响亮的号子,齐心协力拉动绳索,吊起巨大的原木,缓缓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有的木工用力将木材刨平,刨花如雪花般纷纷飘落。
有的木工精心雕琢着船板上的花纹,每一刀都细致入微。
他们专注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技艺的执着。
不远处,有人正忙碌地搅拌着桐油,为即将上漆的船板做准备。
劳工们则挑着担子,迈着稳健的步伐,反复往返于仓库和工地之间,运输着各种材料。
李国助手里拿着图纸,正与三浦按针一起在船厂内巡视。
时不时会有一些工匠拦住他们询问。
毕竟西式帆船对这些造惯了中式帆船的工匠来说,是不折不扣的新鲜玩意。
何况他们之中能看得懂图纸的也是寥寥无几。
李国助对每个来提问的工匠都很有耐心,不管他们有多少问题,都会耐心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