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他们造船的理论水平将决定这艘船的质量。
除此之外,他们也将是李国助规划中的西式造船厂里的技术骨干。
不过这些工匠大都十分聪明,往往稍加提点就能明白,也用不着大费口舌地讲解。
这对李国助来说,其实也有好处。
他懂的毕竟只是理论,自身极度缺乏实践,也没有什么手艺。
在给这些工匠讲解的时候,双方难免会探讨各种工艺问题。
这对李国助来说,无疑也是重要的实践机会。
一连为五个工匠解惑之后,总算是暂时没人再过来提问了。
李国助长舒了口气,用英语对三浦按针道:
“老师,您看我刚才讲解的怎么样?”
三浦按针迟疑片刻,讪讪地道:
“老实说,你们刚才说的话,我顶多只听懂了三成。”
“比起你掌握英语的神速,我学习汉语的速度简直可以说是龟速了。”
“孩子学习语言,果然比成年人有天分啊。”
这座船厂里的工匠基本上都是华侨,所以李国助跟他们交流都是说的汉语。
在授课的同时,三浦按针也会顺便跟李国助互相学习对方祖国的语言。
日语则成了他们沟通的桥梁。
李国助掌握英语的速度,的确比三浦按针掌握汉语的速度快得多。
后者将之归因于幼儿在学习语言方面的天然优势。
但他不知道的是,李国助在前世就学过多年英语。
又岂是他这种没有宿慧的人能比的?
李国助一时也不知该说什么,怕说不好,会伤了老师的脸面。
正踌躇时,他看见三浦按针突然迈步朝前走去,都忘了叫他跟上自己。
那样子就好像是被什么极度诱人的东西吸引了似的。
李国助抬眼看去,只见三浦按针是朝着一座炼炉走去。
古代造船虽是以木材为主,但也需要船锚、铁钉、滑轮、吊钩等金属器件。
所以造船厂一般都设有铁作坊,或者金属加工设备,以便就地加工这些金属配件。
一般来说,几个船坞共用一座铁作坊也就够了。
但前面那座炼炉却是为这座新建的西式干船坞专设的。
与公用铁作坊不同的是,那座炼炉旁并没有人打铁。
三浦按针走近炼炉看了片刻,忽然回头说道:
“你在铸炮?”
李国助快步走上前道:
“是啊,这船虽然不大,但配上十几门轻炮还是没问题的。”
三浦按针点了点头,表示赞成:
“你打算给这条船装配怎样的大炮?”
“12门6磅炮。”李国助不假思索地答道。
“嗯,这种船配这些轻炮正好合适,火力也不差。”
三浦按针点了点头,沉默片刻,又开口问道,
“这铸的是铜炮还是铁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