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要塞面向金角湾的一面有三座棱堡。
在靠近湾口的两座棱堡之间,如今已建好了一座木制码头。
该码头有5条直线形木栈道伸入金角湾。
停靠在码头上的,是7艘大小相同而巨大的老闸船。
其中有两艘船侧拥有10个炮门,显然是装备了20门大炮的武装商船。
澳门的葡萄牙人在西式船体的基础上,
吸收了中式帆装及船体的部分优点,就产生了老闸船。
老闸船性能优越,后来在广东地区也开始建造,并被笼统地纳入广船系列。
在历史上,老闸船曾广泛应用于商业运输、海战等领域。
老闸船的长宽比较大,船首尖锐,利于破浪航行。
这种设计使得船只在水中行驶时受到的水阻较小,
能够提高航速,适合在海上进行长距离的航行。
老闸船的水上部分的干舷较为低矮,这一点与广船类似。
较低的干舷可以减少风对船的阻力,使船在航行时更加稳定,
同时也便于船员在船上进行各种操作。
不过,其尾楼相对较高,从外形上看像“鸭屁股”。
这能为船员提供更好的视野,方便观察海上的情况,也能作为船上的指挥和控制中心。
老闸船的水下和内部结构完全是西式的,采用龙骨和肋骨结构。
龙骨是船的主要支撑结构,类似于船的“脊梁”,
能够承受船体的重量和各种外力,保证船的强度和稳定性。
肋骨则是沿着船体的纵向分布,起到加强船体结构的作用,使船体更加坚固。
与传统中式帆船采用水密隔舱不同,老闸船没有采用这种结构。
这样就消除了隔舱大小对安置中重型火炮的限制,
使得老闸船也能在下层甲板安装较多符合近代标准的中型火炮。
采用中式的帆装索具,这是老闸船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式帆装虽然综合性能不如西方帆装,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也比较容易戗风行驶。
而且在东南亚地区也比较流行中式帆装,当地民众对其使用非常熟悉。
对于本国人数有限,不得不雇佣中国或东南亚水手的澳门葡萄牙人来说,
这无疑是大大降低了水手的训练成本。
有的老闸船还会安装棚架,用于支撑收起的风帆,并为甲板活动提供空间。
棚架的设计既可以方便船员对风帆进行收放和调整,
又可以增加船上的活动空间,提高船员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舒适度。
老闸船的船舵为中式帆船特有的开孔舵。
这种舵的设计可以减少水对舵的阻力,提高船的转向性能。
老闸船采用西式舵架,避免了中国式舵架易损的缺陷。
西式舵架结构比较坚固耐用,能够承受更大的力量,保证船在航行过程中的转向控制。
作为仁王号的设计师,李国助也算有了经验。
所以他一眼就看出,这7艘老闸船都是500吨级的。
17世纪,在东亚海域航行的大型船只,无论中西,基本都是在300~600吨的范围。
其中的欧洲船只基本都是武装商船,一般都装备22~28门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