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则500株,多则800株。”
少年立即胸有成竹地答道,
“种的多,产量可不一定会高,”
“因为那可能会导致植株之间争抢地力,反而搞得最后没有一株能长好。”
现代人总结的明代玉米产量低的三大原因,已经被他说到了两点。
李国助满意地点了点头,忽然觉得这少年谈吐不俗,似乎是读过书的,
否则不会说话如此有条理,还知道成语“金枝玉叶”。
于是他又问道:“你读过书?”
少年笑答:“书没读过几本,字倒认识一些,船上的舟师对我很好,闲时经常教我。”
舟师就是领航员,算是船上最有文化的一类人。
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教人识字不过是牛刀小试。
两人说到现在,李国助对这少年不止是更加感兴趣了,还生出了些许好感。
毕竟在这千余人里,这少年是与他年龄最相近的。
其他人就算没有二十岁,至少也都有十七八岁。
更何况两人还都是领航员的学徒,不愁没有共同语言。
于是他又问道:“你是跟我爹来的,还是跟我来的?”
少年从容答道:“是跟小少爷来的。”
“啊,跟我来的!”李国助一惊,“那我怎么一直没见过你?”
少年咧嘴一笑:
“小少爷是大忙人,哪能随便关注到小人?”
“今天跟颜大当家过来的五十个人,也都是跟小少爷一起出海的。”
“试问小少爷能认得几个?”
李国助扫视了一下在旁边围观的那群人,
除了颜思齐、杨天生、陈衷纪等少数几个熟面孔,别的还真没几个相识的。
再看那些人一个个勾起的嘴角,他顿时就觉得很囧,连忙讪讪地道:
“那、那你叫什么名字?”
那少年笑答:“小的名叫郭怀一。”
郭怀一!
一听到这个名字,李国助的眼睛顿时就瞪大了一圈。
亏得他两世为人,总算还有些城府,没有惊叫出声,不然可就有他囧的了。
怪不得这少年对农事如此在行,原来是荷据时期,台湾华人的屯垦领袖。
不过真正让郭怀一青史留名的,
是1652年9月7日他领导发起的台湾华人反抗荷兰殖民者的起义。
郭怀一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他本人也在战斗中英勇就义,
却沉重打击了荷兰殖民者,给他们造成了千余人的伤亡。
这充分证明了郭怀一不仅擅长农事,也有一定的军事才能。
李国助顿时萌生了爱才之心,想要改变郭怀一的命运,好好栽培他一下。
他记得前世看过几篇郭怀一起义的相关资料,里面有说郭怀一大概是生于1603年。
于是他问道:“你多大岁数了?”
“小的今年14岁。”
郭怀一似乎已经察觉到李国助对他的兴趣了,眼神里带着些许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