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算年龄一般都是算虚岁,也就是当前年份减出生年份加1。
看来后世对郭怀一出生年份的记载是可靠的。
难得遇到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小伙伴,还是历史名人,可得好好培养一下。
不如再试试他的学识才智,有潜力的话,就把他弄到身边来做助理。
想到这里,李国助笑着点了点头,又问道:
“对于这一亩番麦的产量,你现在还觉得不可思议吗?”
郭怀一想了想,摇头道:“现在不觉得了。”
“哦,为什么?”李国助笑问。
“因为我发现,这5亩地的条件,比福建山区里种番麦的地可好太多了。”
郭怀一顿了顿,看了眼李国助,见他一副你继续说的表情,便接着道,
“首先,这5亩地相当于福建山区里的低地,水热条件比更高的山地好得多。”
“其次,这5亩地是非常肥沃的黑土地,也不是福建山区里的山坡地能比的。”
“再次,这5亩地是刚刚开垦的,地力还处在最佳状态。”
“最后,我注意到这一亩地里种的番麦明显比福建山区里的一亩种的多,”
“似乎有上千株之多。”
“以这种土地的条件,肥力完全供得起千余株番麦的需求。”
“综上所述,这一亩番麦能有这样的产量也在情理之中。”
“我很好奇,究竟是谁想到这样种番麦的?”
李国助含笑点头:
“就是因为考虑到了你说的这几个因素,再加上这一带容易获得鸟粪做肥料,”
“所以我总共让人在这亩地里种了1千株番麦。”
现代,在化肥和育种技术的共同作用下,玉米的种植密度可以达到每亩2800~6000株。
一个穿越者如果没有研究过粮食亩产量的发展历程,
那么就很可能想当然地用现代经验去指导古代的玉米种植。
则其结果就算不是灾难性的,也不可能在产量上取得划时代的突破。
幸好李国助在前世研究过玉米在中国的种植历史。
所以他知道,在这个化肥还没有发明,玉米的品种也没有得到充分改良的时代,
要想显着提高玉米的产量,就不能把主意全部打在提高种植密度之上。
因此在种植密度上,他并没有参考现代,而是参考了清代中期。
那时,正是中国人口暴涨的时期,为了缓解人口压力,清政府开始大力推广玉米种植。
恰好那时,玉米的种植面积相比明朝已经有所扩大,种植经验也有了一定的积累。
因此玉米种植密度有所提高,达到了每亩1000~1200株。
这使其亩产量也相应提高,普遍达到了100~300斤。
在南方一些水热条件较好的地方,亩产量还可能会突破300斤。
不过即使在那个时期,玉米仍然是主要被种植在山区之中较高的山地上。
所以当李国助在山间低地刚开垦出来的黑土地上种植玉米时,
他只是用了清代的最低种植密度,就能在产量上达到清代最高值的将近2倍。
却说郭怀一听了李国助的话,不由一怔,同时瞪大了眼睛。
片刻之后,他慌忙对李国助作揖道:
“恕小的有眼不识泰山!小少爷哪里是不通农事,简直是个农学专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