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小国助。”
颜思齐有事要叮嘱李国助,奈何一直搭不上话,
此刻趁廉司南跟考克斯说话,赶忙凑过去,蹲在李国助面前说道,
“我走了以后,你务必要安排人去把东边的山蚕场打理好。”
“一定要确保我一回来就能放养山蚕啊!”
原来去年夏秋两季,在砍伐木材建设永明要塞的同时,
颜思齐就选定了一些条件合适的伐木场,准备改造成柞蚕场。
这些未来的柞蚕场主要位于永明要塞的东边。
那一带遍布低矮的丘陵,其上的原始森林主要是由松树和柞树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
为了能尽快把颜思齐选定的伐木场改造成柞蚕场,他们去年优先砍伐了其中可用于建筑和造船的高大树木。
所以今年就可以开始着手将这些伐木场改造成柞蚕场了。
改造至少需要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进行资源调查,包括调查树种资源,分析土壤特性,研究林地地形地貌。
对野生针阔叶混交林进行详细调查,明确柞树的分布、数量、树龄、生长状况等。
例如,通过样方法在林地内设置多个样方,如10m×10m的样方,
统计样方内柞树的株数、平均胸径、树高,以此推算整个林地的柞树资源。
同时,记录其他伴生树种的情况。
分析土壤类型、肥力、酸碱度等土壤特性。
可以采集土壤样本,送到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测,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如氮、磷、钾的水平,以及土壤的质地。
这对后续改造和柞蚕饲养很重要。
不过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便也只能省去这一步,听天由命了。
研究林地的地形地貌,包括坡度、坡向、海拔等因素。
一般来说,坡度较缓,特别是小于30度的南坡或东南坡,光照和温度条件更适合柞蚕生长,且便于管理和作业。
第二步是进行区域划分。
根据调查结果,合理划分柞蚕场区域。
将柞树分布相对集中、生长状况良好的区域优先划分为核心饲养区,保证有足够的柞叶供应。
同时,划分出附属区域,如蚕种孵化区、蚕茧收获和加工区等。
在区域之间规划好通道,通道宽度以方便人员和小型设备通行为宜,
一般是1~1.5米,确保各个区域能够有效连接,便于日常管理和操作。
第三步是改造实施阶段,包括植被调整、土壤改良,及场地设施建设。
对于混交林中的针叶树,根据其分布和对柞树生长的影响程度进行适当疏伐。
如果针叶树过于密集,会影响柞树的光照和空间,此时可以选择性地伐除部分针叶树。
但要注意保留一定比例的针叶树,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保留下来的针叶树只要不超过树木总数的30%即可。
清理一些与柞树竞争养分、水分和光照的非柞树阔叶树种。
但一些对生态环境有重要价值或者能够改善土壤肥力的阔叶树,可以适当保留。
比如蜜源植物、鸟类栖息地植物等。
对柞树进行树形改造,培养有利于柞蚕生长的树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