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沉稳而富有磁性:“孩子们,俗话说得好,‘熟背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每日与一首唐诗相遇,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让这些璀璨的诗句,成为你们心灵深处最宝贵的财富,让唐诗的韵律在你们的舌尖跳跃,让历史的回响在你们的心中激荡。”
"好呀好呀!我姐姐对唐诗宋词的痴迷,就像是春日里细雨绵绵,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她的心灵,这份热爱对她而言,无疑是精神世界中最璀璨的明珠。小弟我非常高兴先生开辟的新课程,我仿佛也被那千年前的风雅所感染。"
高先生听到小弟这一席话,感觉像是一个姐姐的马屁精。这小子真会拍马屁,会来事,长大后吃不了亏。
高先生给小弟献上一个微笑的表情:“不要跟我说你年龄小就不用学唐诗了,照样跟姐姐一起好好学习。”
高先生的话语如同晨钟暮鼓,振聋发聩。
小弟顺坡下驴道:“您说得对,学习之路不分年龄,更不论姐弟之别。我虽年幼于姐姐数载,但在求知的征途上,我愿紧随其后,她之所学,我必全力以赴,不让分毫。姐姐的热爱,也是我的动力源泉,但我对唐诗的喜好,虽不及她那般深沉如海,却也如溪流潺潺,清澈而真挚。"
这孩子说出的话与他的年龄不相符,怎么那么能说,说得高先生都有点接应不上来。
他摇了摇头,不再理会小弟马屁精似的话语,而是从他那古朴的课桌抽屉深处,缓缓抽出两本由他呕心沥血、亲手编纂的《唐诗三百首》。
那书页间,不仅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更蕴含着高先生对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他细心地用古法线装,一针一线间,编织的不仅是书籍,更是文化的纽带。
他将两本线装书分别发给静雅和小弟。静雅恭敬地从高先生手中接过这沉甸甸的书籍,轻轻翻开那泛黄的书页,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对话。
"高先生,学生斗胆提议,学习之道,贵在变通。这唐诗虽篇篇皆是经典,但或许我们可以尝试着跳着学,不拘泥于顺序,让心灵在诗海中自由遨游,寻找那份最触动心灵的共鸣。如此,学习之旅或许会更加生动有趣,也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唐诗的博大精深。"静雅的话语中,既有对传统的尊重,也不乏创新的火花。
这姐弟俩,简直是智慧之光交相辉映,他们的默契配合如同天籁之音,一唱一和间,思维火花四溅,让我这位从事专业教书的教育工作者也不禁暗自赞叹,心中五味杂陈,既感欣慰又略显无奈。
他们仿佛掌握了知识的钥匙,轻松解锁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我这个当老师的在赞叹之余也不得不感叹后生可畏,教学之路真是既充满挑战又乐趣无穷。
高先生在一旁,眉头微锁,嘬着牙花子,那神情仿佛是在品味一杯苦涩却回甘的茶。
他深知,学习之道,犹如攀登高峰,需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方能领略沿途风景,抵达顶峰。
而“跳着学”,在他看来,无异于空中楼阁,虽看似捷径,实则根基不稳,难以长久。
然而,面对学生那闪烁着求知光芒的眼睛,高先生心中又泛起涟漪。
或许,她的想法中蕴含着某种未被发掘的真理?但转念一想,作为师者,岂能轻易动摇自己的教育规划与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