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引领而非盲从,是启迪而非灌输。若真依了她那“跳着学”的提议,岂不是本末倒置,失去了教育的本质?
于是,高先生坚定了自己的立场,心中暗道:“不行,我身为师者,必须坚守教育的底线与规范,不能因一时之便而妥协。
她虽有才情,但教育之路,还需我辈以专业与耐心,一步步引领他们前行。
至于那‘跳着学’的念头,就让它先随风而去吧,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她会明白,真正的学问,不仅需要时间与汗水去慢慢积累的,更是应该牢牢地打好基础,基础打好了,根基才会更牢靠。
他用移光看到静雅在盯着自己,好像在等待他的答复。
“静雅同学,老师知道你的求知欲很强,你提出的建议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学习是要循序渐进的,打好根基才是首当其冲的事情,这样吧,咱们先从头开始学起,如果觉得这样学的有点慢的话,可以一节课讲两首甚至于三首诗歌,你觉得呢?”
静雅没有说话,也许她觉得刚才提的问题有点冒失,高先生说完,她点了点头,示意接受高先生的建议。
“那么现在就请跟着我一起打开书的第一页,让我们带着敬畏之心,轻轻触碰那些跃然纸上的墨迹,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历史的低语,是诗人灵魂的浅唱低吟。”高先生声情并茂地从唐诗三百首的第一首诗开讲。
“你们俩知道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是谁写的吗?它是唐开元尚书丞相张九龄的五言古诗,
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的五言古诗主要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含蓄蕴藉,寄托蕴含深厚的人生哲理为主,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它扫除了唐初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
他的这首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坚贞清高品格的诗;张九龄身为一代名相,自然备受后世尊重,这大约是这首诗被列入《唐诗三百首》第一首的原因吧。”
“你们俩现在就随我一起诵读这第一首诗篇。这首诗如同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以文字为笔,情感为墨,勾勒出诗人心中的山水田园,或是激荡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心灵随着诗句的起伏而跳跃,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仿佛我们也能穿越时空,与诗人并肩,共赏那轮千古不变的明月,共叹人生百态,世事无常。
如此,我们的阅读之旅便在这第一声朗读中正式启航,愿这一路的风景,能丰富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在文学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灯塔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