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府毕竟护驾有功,此次杜丞相的倒台,杜党其他人被罢官之后会被追责,停俸、流放的也不在少数,而潘知府还能领一半的俸禄,已经算是皇恩浩荡。
对于常巧之提议的开学堂一事,潘知府有些心动,毕竟罢官与致仕还不太一样,如果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就怕亲戚看他的眼神都不一样。
“也好,我且写封信回去,”潘知府身为一方大员,政治敏度挺高,他估计此次党争,与太子上位有关。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太子率军平定了关贼和宁王之乱,声威一时无两,说不定皇上已存了退位的心思,有意让太子提前接手政权,安提自己的班底上马。
待政权平稳过渡后,潘知府说不定还会起复重用,如今倒不如静下心来潜修,索性浑水远一些。
裘大哥抚掌大赞,“潘兄此举甚妙,若是能教导出几位举人、进士出来,日后多出几条臂膀,于仕途也有裨益呢。”
可不是嘛,进士虽然拜座师,但感情哪里有从小培养的师生关系强呢。
“那行,我先试一试,若是其中或有一、二颗读书种子,说不定山窝窝里也能飞出只金凤凰呢。”
潘知府也见过不少辞官归隐的士绅,兴办书院后,名望反倒比做官时更好,文人嘛,虽然也爱财,但更看重名声,若是能名留青史就更好了。
双方一拍即合,潘知府在城里盘桓了两日,与佐贰官做了交接,便带着老仆跟着常巧之来到青川村。
杨里正听闻知府大人前来,吓得屁滚尿流地赶来迎接,如今的青川村果真是藏龙卧虎,以前他在村里耀武扬威横着走,现在随随便便拎出来一个人就是官身,他跟在人屁股后面当跑腿都嫌不够格。
“见过潘大人!”
潘知府笑道:“里正勿需多礼,敝人已非官身,此次长住贵村,乃是为了着书讲学、教化村民,日后在此还需多多仰仗各位。”
“大人客气了,但有差遣,只管唤小老儿便是。”
杨里正心里甚为得意,瞧瞧人家不愧是府尊大人,说话就是客气,不像某某人似的,动不动就拍门、揪领子。
常巧之见杨里正偷偷瞄着自己,上前拍了拍他的肩头,“里正叔啊,我不在村里的这些日子,你那些侄子们有没有好好学习织布啊?”
杨里正谄媚道:“县主放心吧,如今他们已经会提花了,最近还织出了锦缎,看着流光溢彩的,华丽得很呐。”
“不错嘛,你得督促他们好好干,可不能懈怠了。”
“县主说得是,小人就指望着他们能学有所成,以后也好娶妻生子呢。”
随后一行人来到学堂参观,此时沈夫子正在认真授课。
潘知府叹道:“世人常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男女除了体力有别外,在思想上并无不同,且养儿育女本需要大智慧,女子更要才德兼备才是。”
常巧之赞道:“潘大人果真开明,只可惜女子不能举业,否则说不定还当真能出几位女状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