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府正打算开宗立派呢,门生自然是越多越好。
于是几人又商量如何收费,担心收得太狠把人吓跑了,但也别收得太少,怕丢脸,降了档次,毕竟潘夫子可是知府出身呢。
最终经常巧之决定,还是按照不同等级来收费,那些落第的秀才自然是为了能高中举人,潘知府少不得每日出一些题目让他们做,还得一句句讲解如何破题、承题之类,这部分极考学识,故而收费最高。
次一等的是童生,预备着考取秀才,至于外村那些开蒙的学童,收费就不能太高,而本村的学童依旧按照免费的老规矩执行。
不过常巧之还有一些私心,于是她又登上梯子对外村人说道:“青川村不过是个小村子,实在收不了这么多学生啊,反正都是开蒙嘛,随便哪个夫子都能教,你们还是另请高明吧。”
外村人苦苦哀求,“论起来我们这几个村子与贵村也有些姻亲关系,因本村学童太少实在开不了私塾,还望看在邻里互助的关系上,收下这些孩子吧。”
“实在收不了,”常巧之无奈摊手,“本村实在是势单力薄啊,就连分水都分不上呢,不如你们还是去别的大村看看,那些村分的水多,指不定能收呢。”
外村人闻言愣了,县主这意思很明显啊,她是不满意分水的结果?
虽然分水是用人命分的,大家也不好更改,可毕竟有求于青川村,且尊师重道的观念深入人心,卡着水源让夫子没水喝,是不是不太好啊?
几名外村人互相商量了一番,便拱手道:“分水之事容我们回去与族长商量,看看此事如何妥善解决为好。”
常巧之见他们如此上道,立时挥手道:“那早去早回,我在这里等你们的好消息哦。”
这个分水之事,实在是个大隐患,现在有水还无所谓,等到天旱时节,若是村里无水可用,连生活都成问题呢,哪还有闲心发展工业和教育业。
外村人将孩子暂时托付给村里几家姻亲照料后,便急急返回本村,在与族长相议过后,终于答应从一分水里分出二厘来。
几家村子你凑凑、我凑凑,竟然也让青川村也有了一分水可用。
杨里正得知村里有了一分水后,特地请来几位族长,在潘知府的见证下,共同拟定了一份乡约,而后命匠人刻了碑文,高高立于河岸旁,也算见证着邻近几个村子守望相助的情谊。
以往青川村的村民走出去都遭人嗤笑,十里八乡的谁不知道这个村子出怂人,连水都分不到,但如今他们总算扬眉吐气。
就算去赶集,他们都敢拍着胸脯骄傲地大声道:“我是青川村人,对,就是出了县主,还有知府讲学的青山村!”
人逢喜事精神爽,织布作坊也在多次调试之后,终于正正经经地开始进入量产,生产出来的第一批布,全部用红花煮染后,再经过裁剪、缝制成了军服。
而后常巧之便带着第一批全部自主生产、加工的兵服,来到汉城卫所,“裘大哥,怎么样?布料不错吧!”
“不错,不错,不过你做了这么多,我这里也吃不下啊。”
常巧之得意道:“我打算在汉城、广城、陇城都设立布庄,到时候从村里挑几个手艺好,嘴皮子利索的人去当掌柜,以后村里的女人也算有了盼头。”
“如此甚好,只是你以后就长住在青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