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为了尽快吃到馍馍,都纷纷跑回家,去叫大人给拿麦子。
分田到户以后,打破了人们吃大锅饭时的等靠惰性心理。虽没有队长管着监督了,村民们也知道干活是给自己干的,劳动热情却比在生产队的时候还高。各家现在一年打的粮食,比之前在生产队的时候,分的三年的粮食还要多。
家里粮食多了,人就有了底气,孩子回家去挖麦子也就理直气壮了。大人在家里的,问父母一声,就端出来麦子换了。大人不在家里的,怕馍馍被别人换光了自己没得吃,也自作主张的挖了一瓢半瓢的麦子出来换馍馍。
一时间,爷爷和三姑身边,等着换馍馍的孩子又围满了。换到馍馍的孩子,也顾不上拿回家去吃了,在街上就大口咬了起来。看到别的孩子都吃上了又白又香的大馍馍,孩子们挤来挤去,都想自己先换到馍馍。
那个时候还不流行塑料袋,供销社饭店卖肉卖油条,的有的是用纸绳拴着,有的用草纸包着。草纸是要花钱买的,爷爷舍不得买那么多草纸,所以换一份馍馍就给一张草纸。草纸不是很结实,一张草纸包一个两个馍馍还行,要是多了就会撕开。
有的孩子从家里出来的时候,拿了大碗来装馍馍,有的孩子只是端了个盛麦子的葫芦瓢。只端葫芦瓢的孩子,舍不得把白白的馍馍放到沾了灰尘的葫芦瓢里,只能把自己换到的馍馍拿在手上。被其他孩子一挤,就有个孩子手里的馍馍掉到了地上,沾了黄土。看到白馍馍上沾了灰扑扑的尘土,那个孩子就想要三姑给他再换一个馍馍。
“三妮儿,这个馍馍掉地上沾了土,你再给我换一个。”
“是你自己掉的,又不是人家清素给你弄掉的,凭啥给你换?清素,别给他换,要是给他换了,别人掉地上了也要给他们换,你都给他们换过来,你家赔多少馍馍。”三姑的同学阻止三姑换馍馍。
“又不是拿你们家的馍馍,用你多啥嘴?三妮儿,快点给我换了,我不要这个脏馍馍。”
爷爷不想跟一个孩子计较,从篮子里拿了一个馍馍,给了那个孩子。那个孩子高高兴兴的拿着馍馍走了,白白赔了一个馍馍,三姑就有点儿不高兴了。不过馍馍都给出去了,她也不能再去要回来了,看着乱哄哄挤做一团孩子们。
“不换了,不换了,我们不换了,爹,咱不换了。”
三姑这几嗓子,把爷爷喊愣了,连同着闹哄哄的孩子也愣住了,纷纷表示不满。
“为啥啊?为啥好好的不换了,能换馍馍给他们,咋就不换馍馍给我们,三妮儿你啥意思,我们咋得罪你了?”
“是啊三妮儿,咋就不换了?”爷爷也不明白三姑好端端的为什么不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