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看你这话说的,很像我们有多馋一样。我想着多卖点东西,你却说卖不了吃,不跟你说了。”
三姑最怕别人说她好吃,是吃嘴精,爷爷的话本身没有说她好吃的意思。但是她觉得是自己提议进糖,爷爷说卖不了让她们吃,还是有贪吃的嫌疑。
从县城回来,趁着后晌有空,爷爷和奶奶在厨房里炒葵花子儿。以前,每年过年的时候,家里都是炒个一升二升的花生来招待客人。这炒葵花子儿,还是第一回。不过有过炒花生的经历,他们决定用炒花生的经验,来炒葵花子儿。
爷爷把从河边挖回来的沙子,放到锅里炒干后,再把葵花子儿放进去翻炒。奶奶坐在灶膛前烧火,爷爷手里拿着铁锹,在旁边翻着锅里的沙子和葵花子儿。
因为是第一次炒葵花子儿,爷爷也不敢多炒,只炒了二斤葵花子儿做实验。因为是照抄照炒花生的经验,爷爷奶奶炒葵花子的时候,炒的时间就长了一点儿。葵花子儿炒的过了火,外表看不出什么,葵花子儿仁儿变成了褐色,吃上去带点儿焦糊味儿。
不过不要紧,反正过年了,自己家孩子多,也要吃一些葵花子儿。这些葵花子,卖虽不大好卖,自己吃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爷爷奶奶也没有在意,吸取上次炒的经验教训,又重新炒了一锅火候正好的葵花子儿。
一家人忙忙碌碌,很快就会到了腊月二十七,爷爷带着二姑三姑去进最后一次货。
从腊月二十八开始,县城里的百货公司就放过年假了,一直到正月初六才开门。
百货公司放假,村里的代销店不能关门。村里人虽然都备了年货,也有落了的时候。像有的人家,要去找人写对联了,才知道忘了买红纸,赶紧跑代销店买一张。有的人家,要调饺子包子馅儿了,想起来没有面酱,赶紧差孩子去代销店里打个一斤半斤。
村里的代销店,什么时候有人买东西,什么时候就做生意。要做生意就要备好货,所以从腊月二十五不蒸馍馍开始,爷爷和三姑每天去城里进货。按着三姑的思路,每种东西不多进,每种东西都进一些,主打一个全货。
以前人们手头紧,买东西都是紧着便宜耐用去的,一种东西恨不得能用一辈子两辈子。现在手头宽裕了,除了实用便宜,也开始讲究品种样式了。
就像糖吧,以前过年,家里手头紧张的,干脆不买。手头宽裕的人家,最多也就是一毛两毛的水果糖哄孩子,这个年就过去了。现在来代销店的,看到各种各样的糖,虽然还是三毛两毛的买,但是很少有人买一种,多数人家是每样多少买点儿。这就导致了代销店里每天都有缺的货,爷爷需要每天都跑一趟城进货。
腊月二十七,是最后一次进货,要把从今天到正月初六前的货物都要进全。所以今天早上,爷爷不仅带了三姑看车子,还带了二姑和她一起搬东西。
“爹,今儿个咱还再进点儿糖吧?家里的糖看着不少,一过年肯定就不够卖了。你是没看见,那些孩子们看着糖那样儿,哈喇子都流到下巴上了。要是正月里他们手里面有了压岁钱,你说他们还不放开了买个够。”
“正月里有了压岁钱不假,他们家里也都买了糖,自己在家里有糖吃,谁还稀罕来咱这儿买糖啊?”二姑不同意三姑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