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那间略显陈旧却弥漫着浓厚学术气息的工作室里,陈十一正沉浸于自己的思绪之中。
....
“嗯?”
“又是这浪潮之声,” 有一道仿佛贯穿空间的目光投降了或许不存在的,
“那一抹蓝色,”
“好似比上次一别,又大了少许?”
...
“真视?。”
一个空灵的声音突兀地响起,打破了片刻的寂静,在房间里悠悠地打着转儿,似是带着几分挑衅,又似是一种别样的宣告。
...
而来自虚空的低语,自然不算人类之列。那声音仿若鬼魅,缥缈而神秘,在这静谧的空间里悄然回荡,却又无人知晓它究竟源自何方。
...
而陈十一自是对这些一无所知,他遂而拿起水壶,那水壶的外壳因常年的使用已有些斑驳,却依旧稳稳地被他握在手中。
他转身,迈着沉稳的步伐再次来到办公桌前,办公桌堆满了各种资料,纸张杂乱地散落着,唯有中间一小块空地像是特意预留出来的。
他将壶中热水倒入打开盖子的保温杯中,伴随着 “咕噜咕噜” 的声音,起初那声音清脆悦耳,如同山间欢快流淌的小溪,随着热水不断注入,保温杯渐渐被填满,声音也变得沉闷起来。
壶中的水恰巧倾尽,陈十一将水壶放回原地,整个动作一气呵成,熟练而自然。
接着,他来到桌子后的立柜前,立柜高大而陈旧,由五个横断的隔板隔开,从上到下区分为六个独立的空间,其上五层堆满了各种手稿以及一些资料,那些手稿纸张泛黄,字迹密密麻麻,记录着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与探索;而最下层是由八个竖隔隔开的,九个小抽屉,抽屉的把手在岁月的磨砺下已有些发亮。
立柜上显然没有任何标识,但陈十一显然轻车熟路地从中抽出一本黑色封皮的记事本,那记事本的封面已有些磨损,边角微微卷起,却被他视若珍宝。
随后,他转而坐到桌子后的转椅上,转椅发出 “嘎吱” 一声轻响,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他将记事本置于办公桌上,从桌子一角抽出一支中性笔,那中性笔的笔身也满是使用的痕迹。缓缓打开记事本,并不停翻动,纸张沙沙作响,通过一些纸面上存在着日期,可以推测,这是一本日记,每一页都承载着他的心路历程,那些或喜悦、或困惑、或沮丧的时刻,都被定格在了这薄薄的纸张之上。
不多时,陈十一便翻到了空白的一页,于是他将中性笔的笔盖抽出,盖至笔尾,动作间带着一丝期待。将中性笔的笔尖置于空白页面,黑色的字迹继而在纸面出现,那字迹刚劲有力,透露出他内心的坚定。
一抹蓝色随之从他眼底消逝,
他写道,每一个字都像是他与内心的一场对话:
2050 年 3 月 29 日 晴 夜晚无星
困扰我的悲意如约而至,这十几年它从未缺席,我将继续用思考的方式抵御这股悲意,目前来看,我没有其它选择。
如今,我基本可以确定,这股悲意的来源,应该是我的灵出现了部分规则化。
自从我发现了真正世界的本貌之后,总结出三界论之后,终于解释了,为什么当初和我师傅做秘密项目时遇到的匪夷所思之处。
因为风婴,全球打破僵局,达成共识,当时虽然所有民众对风婴信心满满,但各国科学家都已经通过计算模型,估算到这次人类大概率损失惨重,
为此,各国签署了秘密协议,允许动用一切手段进行研究,其中也包括了解禁人体实验。因为我很早就在进行对各种合金的研究,很快便与华夏科学院的各位研究出阿喀琉斯之盾合金,
之后没有任何事的我,便索性与我的师傅探索一个全新的领域,为人类找到在最坏情况下的求生道路,而这也就是曾经科幻片里人尽皆知的克隆计划,通过分析个人所有的物质组成,以及空间结构,在数据库保存人体蓝本,从而实现,即使这人不幸去世,我们仍能通过进行蓝本的细胞克隆,实现个体的再生。
毕竟当时整合全球科技以后,对体格较小的个体成分扫描以及空间构造的技术是可以实现的,这为克隆计划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个项目也成功通过组委会审批,当时我们是准备先从动物实验开始的,
首先我们的科研团队计划把成分分析仪,和立体构造仪结合在了一起构造了一个蓝图室,主要用途是获取生物蓝本,
而在蓝图室的另外一侧,我们则是利用 3d 打印的原理,建造了一座培养基,用以对蓝图样本的 3d 打印。
在将这两者组合之后,克隆仪成功问世,这一步进行的很顺利,超乎我们所有人的意料,不过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不需要攻坚,只是把已有的技术组装到一起。
接下来一只可爱的兔子成为了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我们将它放入了克隆仪,第一步获取蓝图很顺利,我们的电脑上有着这只兔子的所有数据,只是惊人的是,只是一只兔子的存储数据便达到了 1P,但在全世界科技的支持下,这点存储量并不是什么难题。
我们在培养基的打印仓里,按照蓝图所示,放入碳,氢等生物组成元素,
在多次确认无误之后,克隆开始,
我们很惊喜!
在培养基里,兔子的原貌在一比一还原,但随着过程的进行,我们的惊喜逐渐消失,
兔子没有任何活性,甚至于它的任何一个细胞都没有活性,我们只是克隆了一只死去的兔子,
不,
说死并不准确,兔子的所有细胞并没有任何曾活过的证据,
我们后又试了植物,依旧如此,我们克隆的好似只是披着动植物外壳的石头。
不久,这个项目被迫中止。
我当时就有种直觉,一定是差了某种"物质",才会导致这种结果,
毕竟如果我们真的探明了所有物质,且还原了空间结构之后,按理说一定能成功克隆。
只是当时我无法判断差了什么,毕竟那台成分分析仪已经代表了科技的顶端,任何元素都能被检测出来。
如今我倒是知道差了什么了,那就是规则,李达的三界论终究只是省略版,
在三界论中,规则的本质是物质密度小过界限的物质,密度太小,质量过轻,根本无法被检测,但祂是切实存在的,
祂参与了生命的进程,祂融入了细胞之中。
由此所有动植物的生命来源便得以解释,不同的规则融入了不同的成分,方才形成了不同的种类繁多的动植物。
而规则真正的具体存在形式究竟是什么呢,
祂拥有极小的密度,极轻的质量,参考我的研究,更像是一种概念,好似程序员的编程一般,
满足了条件 a 就会导致结果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