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7-8岁前的时光,宛如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成长大片。从襁褓中的婴儿到即将踏入小学的幼童,这一路走来,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持续流淌且不断变化着。婴儿时,孩子是父母心中最柔软的牵挂,父母则是孩子的全部世界,提供着生存的依靠和无尽的温暖;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父母的角色逐渐演变为引导者,陪伴孩子走过每一个新奇的发现之旅。而如今,即将进入小学,这又是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篇章。
一、孩子出生到8岁对爸爸、妈妈的依赖变化
(一)1岁前:完全依赖期
1.生理依赖:新生婴儿在这个阶段完全依赖父母,尤其是妈妈,因为妈妈提供母乳,这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来源。婴儿在生理上无法独立满足自己的进食、睡眠、保暖等需求。他们需要妈妈或者爸爸给予频繁的喂奶、换尿布、包裹等照顾。
2.情感依赖:从情感上来说,婴儿与父母建立起最初的情感联系。他们通过与父母的身体接触,如拥抱、抚摸等,感受到爱和安全感。爸爸和妈妈的声音、气味等都能给婴儿带来安慰。例如,当婴儿听到妈妈的声音时,可能会停止哭闹,这表明他们已经开始对妈妈产生情感上的依赖。研究表明,在这个阶段,父母与婴儿之间的积极互动对于婴儿的情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1 - 3岁:逐渐分化的依赖期
1.对妈妈的依赖:在1 - 3岁时,孩子仍然对妈妈有很强的依赖。妈妈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主要照顾者的角色,如喂食、穿衣等。孩子在遇到困难或者感到不安时,首先会寻求妈妈的帮助。例如,当孩子在外面玩耍时摔倒了,他会哭着找妈妈抱抱,寻求安慰。这是因为妈妈在孩子的早期生活中建立起了一种稳定的情感和照顾关系。
2.对爸爸的依赖开始显现: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对爸爸的依赖也开始逐渐显现。爸爸在孩子的生活中开始发挥独特的作用,如带孩子进行一些更具冒险性的活动。孩子开始意识到爸爸和妈妈的不同,爸爸的力量和活力可能会吸引孩子。例如,爸爸可能会带着孩子去公园玩一些稍微刺激的游乐设施,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爸爸的陪伴和保护,从而对爸爸产生一定的依赖。
(三)3 - 6岁:依赖与独立的冲突期
1.对父母依赖的变化:在3 - 6岁这个阶段,孩子一方面仍然依赖父母,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情感支持、物质满足和生活指导。但另一方面,他们开始有了独立的意识,想要尝试自己做一些事情。例如,孩子可能会想要自己穿衣、洗脸,但又可能因为做不好而感到沮丧,这时他们会在依赖父母帮忙和坚持自己尝试之间产生冲突。
2.父母角色的重新认知:孩子在这个阶段对父母的角色有了新的认知。他们开始理解父母的一些要求和规则,但同时也会对父母的某些限制产生不满。他们可能会比较父母对自己和对其他小朋友的不同态度,并且会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调整对父母的依赖程度。比如,如果孩子觉得妈妈对自己的要求过于严格,可能会在某些时候更倾向于向爸爸寻求帮助。
(四)6 - 8岁:相对独立期
1.独立性增强:到了6 - 8岁,孩子的独立性明显增强。他们在很多方面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如完成作业、整理书包等。他们开始更多地从同龄人那里寻求支持和认可,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完全依赖父母。例如,在学校里,他们会与小伙伴们一起讨论问题、解决困难,而不是第一时间找父母帮忙。
2.对父母依赖的转变:虽然独立性增强,但并不意味着孩子完全不需要父母。他们在情感上仍然依赖父母,只是这种依赖更多地体现在深层次的情感需求上,如遇到重大挫折或者面临心理压力时,他们还是会向父母倾诉,寻求安慰和建议。同时,他们对父母的依赖也从单纯的生活照顾和情感安慰,开始向价值观引导、人生规划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