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子出生到8岁对爸爸、妈妈的感情变化
(一)0 - 1岁:原始的亲密感
1.对妈妈的感情:婴儿出生后,与妈妈有着天然的亲密感。妈妈的子宫是婴儿最初的生存环境,出生后,妈妈的母乳喂养、肌肤相亲等进一步加深了这种亲密感。婴儿会对妈妈的声音、面孔有着特殊的识别能力,妈妈的存在能够给婴儿带来极大的安全感。这种感情是基于生理和生存需求的原始情感联系。
2.对爸爸的感情:在0 - 1岁时,孩子对爸爸的感情也在逐渐建立。虽然爸爸在这个阶段可能不是主要的照顾者,但爸爸与孩子的互动,如抱着孩子玩耍、逗孩子笑等,也会让孩子对爸爸产生亲近感。不过,相比之下,孩子对妈妈的感情更为强烈和直接,因为妈妈在生理上与孩子的联系更为紧密。
(二)1 - 3岁:感情的深化与分化
1.对妈妈的感情深化:在1 - 3岁期间,孩子与妈妈的感情进一步深化。妈妈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无微不至的照顾,如教导孩子说话、走路等,让孩子对妈妈充满了信任和爱。孩子会把妈妈视为自己最亲近的人,愿意和妈妈分享自己的小秘密,比如自己发现的一个小玩具或者看到的有趣的事情。
2.对爸爸感情的分化发展:随着孩子对爸爸参与生活的体验增加,他们对爸爸的感情也在分化发展。爸爸的一些独特行为,如带孩子做运动或者修理东西等,会让孩子对爸爸产生敬佩之情。孩子开始意识到爸爸和妈妈的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会丰富孩子对爸爸的感情,既有亲情的温暖,又有对爸爸能力的崇拜。
(三)3 - 6岁:感情的丰富与矛盾
1.丰富的感情内涵:在3 - 6岁时,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他们对妈妈除了有亲密的依赖感,还可能会因为妈妈的一些限制而产生不满。比如妈妈不让孩子吃太多糖果时,孩子可能会有点生气。对爸爸也是如此,既会因为爸爸陪自己玩游戏而开心,也可能会因为爸爸批评自己而难过。
2.矛盾的感情体验:这个阶段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充满了矛盾。他们在渴望独立和依赖父母之间徘徊,这种矛盾也体现在感情上。他们可能一会儿觉得爸爸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一会儿又因为一点小事而觉得爸爸妈妈不好。例如,当父母满足孩子的愿望时,孩子会表现出极大的喜爱;但当父母拒绝孩子的要求时,孩子可能会表现出愤怒或者伤心。
(四)6 - 8岁:感情的成熟与转型
1.感情的成熟:到了6 - 8岁,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变得更加成熟。他们开始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能够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看待一些问题。比如,当父母因为工作忙而不能陪自己时,孩子可能会表示理解,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哭闹。他们对父母的爱也不再仅仅基于物质和直接的情感互动,而是包含了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2.感情的转型:在这个阶段,孩子对父母的感情也在转型。他们不再仅仅把父母看作是生活的照顾者和保护者,而是开始把父母视为自己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他们会更加关注父母的价值观、人生态度等方面的东西,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父母的影响。例如,父母对学习的重视可能会促使孩子更加努力地学习,这表明孩子的感情与成长需求开始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 8岁前孩子的身体及生理变化、对父母的依赖变化以及感情变化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家长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提供适宜的教育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