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李明在咸阳城待了一段时日,对朝廷纷争,对秦朝严刑峻法,也深有体会,特别遇到赢虔,才意识到之前,自己看待历史上的商鞅,有些过度的美化了,严刑峻法固然很好,但它带来的结果,却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几次面见秦王嬴驷,想提起这个话题,无奈,嬴驷好像知道自己要说什么,反而早早就把话题岔开。
这次嬴驷单独召见李明,李明决定得改变一下,毕竟法律的作用,更多是教育和感化普通民众,这时候的生产力本来就不高,如果,把大量俘虏和奴隶转化为生产力,对秦国的国力提升,将会有极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能救下这些在战争中饱受苦难的底层民众。
困局,何尝不是每个普通人的困局,李明在心头默默念叨着,他想回去,想回到现代,他甚至一直不明白是什么力量造成了这次穿越。
人,无力改变当下的时候,
像在困在一个平行时空里,
唯一能够做得改变,就是对他人好点。
李明想把自己的想法和嬴驷谈一谈,随着和嬴驷接触时间日益增多,他越发觉得嬴驷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很记仇的人,他反而越发变得小心谨慎起来。
同样,此刻嬴驷的内心,也在考虑,李明,给他带来的各种领域的冲击,有些东西是他之前没有考虑过和想过的,他对李明还需要进一步考察。两个人交往,由不信任慢慢向相互信任转变,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友谊。
嬴驷,其实是一位极其矛盾的君主。
有许多相互矛盾的性格特质,比如脆弱和强大、理性和疯狂、自律和失控、热情和冷漠、随和与固执,少年人眼底超越年龄的深邃,中年人不顾一切的任性……这些矛盾的集结呈现在这位君王的身上,构成了他耐人寻味的魅力,也谱写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序曲。
少年时期的,嬴驷。一个于宠爱和磨砺于一身的人。作为秦孝公(嬴渠梁)独子,父亲赢渠梁对他是寄予厚望的,“穷养儿子,富养女”,男孩子就应该多摔打,多磨砺,才能担得起重担。嬴驷就是在父亲相对严苛和众人追星捧月下,在一面自卑,一面自负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