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朱元璋猛地睁开双眼,他想起了一件事,一件足以证明朱枫并非表面那般平静的事情。
那一年,瘟疫肆虐,伤兵营中哀鸿遍野,人人避之不及。
可朱枫,却毅然决然地前往伤兵营,照顾那些病弱的士兵。
他亲手为他们熬药,喂他们吃饭,甚至不顾自身安危,为他们清理伤口。
那时的朱枫,眼中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芒,那是热血,是担当,是对苍生的大爱!
朱元璋的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他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一样的热血,一样的果敢,一样的胸怀天下!
他相信,他的儿子,一定能够担起这份重任,一定能够化解幽州的危机!
“来人!”朱元璋突然高声喊道,声音中充满了力量,之前的犹豫和疲惫一扫而空。
“摆驾,朕要去……”
朱元璋颓然地坐在龙椅上,殿内的烛火明明灭灭,映照着他脸上复杂的神色。
他想起朱枫出生那日,自己正忙于平定叛乱,甚至未能亲眼看看这个新生的皇子。
等到他凯旋归来,朱枫已经是个牙牙学语的孩童,懵懂地叫着他“父皇”。
二十七年,他给予这个儿子的关爱太少太少,甚至不如对其他皇子那般重视。
他总觉得朱枫性子沉稳,不需要过多的呵护,却忽略了他内心深处同样渴望父爱。
如今,他要将这个亏欠了二十七年的儿子送上战场,送入那危机四伏的幽州城。
一阵揪心的痛楚从心底蔓延开来,朱元璋感到喉咙一阵发紧,几乎喘不过气来。
他用力地搓了搓脸,试图驱散这股莫名的伤感。
可是,朱枫那双清澈的眼睛,那坚毅的神情,却一遍遍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朕,是不是做错了?”朱元璋喃喃自语,声音低沉得几乎听不见。
他仿佛看到朱枫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身披铠甲,手持长剑,与鞑靼铁骑殊死搏斗。
那一刻,他不再是一个皇子,而是一个战士,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
猛然间,朱元璋的他想起朱枫是男子,是他的儿子,更是大明儿郎,是华夏中原的好儿郎!
他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他身上流淌着炎黄子孙的热血!
朱元璋的呼吸渐渐平稳下来,他紧握的拳头缓缓松开,他大步走到殿门前,目光投向幽州的方向,仿佛看到了城墙上浴血奋战的将士,听到了金戈铁马的厮杀声。
“摆驾!朕要去……”
朱元璋的目光再次落在朱枫身上,仿佛要穿透他平静的面容,看清他内心深处的想法。
幽州,那是大明抵御外敌的第一道防线,如今鞑靼大军压境,战况危急,稍有不慎,便有城破之危。
他派朱枫前往,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
他相信,即便朱枫知道此去凶险万分,也定会毫不犹豫地答应。
因为他是他的儿子,是大明的皇子,身上流淌着与他一样的热血,肩负着同样的责任。
“枫儿,你可知,此去幽州,凶险万分?”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凝重,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朱枫抬起头,目光坚定地与朱元璋对视,没有丝毫的犹豫和畏惧,语气沉稳地说道:“儿臣知道。”
“你可害怕?”朱元璋继续追问,目光紧紧地盯着朱枫,想要从他的脸上捕捉到一丝胆怯或退缩。
朱枫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淡然的微笑,语气平静地说道:“为君分忧,为国效力,何惧生死?”
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深吸一口气,语气坚定地说道:“好!不愧是朕的儿子!朕相信,你定能不辱使命,凯旋而归!”
“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厚望!”朱枫再次叩首,语气铿锵有力。
朱元璋挥了挥手,示意朱枫退下。
他目送着朱枫离开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这一去,或许就是永别。
但他没有后悔,因为他相信,他的儿子,一定能够完成他交付的使命。
大殿内再次陷入一片寂静,只有跳动的烛火发出轻微的噼啪声,映照着朱元璋脸上变幻莫测的光影。
他的目光投向幽州的方向,仿佛看到了城墙上浴血奋战的将士,听到了金戈铁马的厮杀声。
“幽州……”朱元璋喃喃自语,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一丝期待,还有一丝决绝。
“朕等着你的好消息……”
他猛地转身,大步走向御案,提笔写下几个字,语气坚定地说道:“传令,命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