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危急关头,孙权毫不犹豫地下诏命吕岱统率大军出征。接到旨意后的吕岱立即行动起来,他精心挑选得力将领刘纂、唐咨等人作为副将,分别率领各部兵马分头进击。在吕岱的英明指挥下,各路军队紧密配合,奋勇杀敌。
其中,会稽东冶的贼寇随春见势不妙,深知难以抵挡官军的强大攻势,便主动选择投降。吕岱对于随春的识时务之举颇为赞赏,不仅没有对他加以严惩,反而当场任命他为偏将军,准许他保留自己原有的部下,继续为朝廷效力。就这样,随春摇身一变,从一名贼寇头目跻身于将领之列。李桓和罗厉等人皆被生擒活捉,并最终惨遭斩首示众。他们那狰狞可怖的首级被快马加鞭传送至京都,呈现在了孙权面前。面对此景,孙权当即下达诏令给吕岱,言辞恳切地说道:“罗厉此人倚仗地势险要,竟敢公然犯上作乱,如此行径简直就是自寻死路!而那李桓更是心狠手辣且阴险狡诈,其性情反复无常,先假意投降我方,而后却再度反叛。我军对他们前前后后发动了数次征讨,但历经多年始终未能将其成功擒获。若非仰仗着您精心筹谋的方略计策,又有何人能够顺利地将此等奸贼枭首呢?
您忠贞勇武的高尚节操,在此次平叛之事上彰显无遗。如今罪魁祸首已然伏诛,大大小小的贼寇无不受到极大地震慑。至于那些残余的小股匪盗,也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被扫荡得干干净净。从今往后,咱们国家再也无需担忧南方边境的忧患,三郡之地得以长治久安,百姓们不再终日惶恐不安。而且还收获了众多刁钻凶恶之徒来供应赋税和徭役,这般功绩实在是令人由衷钦佩啊!对于有功之士予以赏赐,通常不会超过一个月的时间,此乃国家一贯以来的常规做法,亦是制度所许可的范围。所以烦请您斟酌思量如何确定具体的奖赏事宜。”
赤乌二年(公元 239 年),一个噩耗传遍荆州大地——潘濬与世长辞。这位曾为荆州事务尽心尽力的能臣离去,给当地带来了不小的震动。然而,很快便有一人挺身而出,接替了潘濬留下的重要职务,此人便是吕岱。
自那以后,吕岱肩负起处理荆州文书公务的重任。与此同时,他还与陆逊一同驻守于武昌,共同承担着守护这一方土地安宁的使命。不仅如此,由于其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经验,吕岱还负责督管蒲圻一带。
可就在此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动乱打破了原有的平静。廖式纠集众多不法之徒兴风作浪,他们如洪水猛兽一般,气势汹汹地向周围的城镇发起猛烈攻击并实施围困。一时间,零陵、苍梧、郁林等诸多郡城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百姓们惊恐万分,四处奔逃。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吕岱毫不退缩。他深知自己肩上责任重大,毅然决然地上表请求出战。得到批准之后,吕岱迅速集结兵力,带领部下日夜兼程赶赴战场。一路上,他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飞到前线,将那些乱贼一举剿灭。
而远在江东的孙权得知此事后,也对吕岱的英勇行为大为赞赏。为了确保战事顺利,孙权果断派出使者追赶吕岱大军,追授其为交州牧一职,以此来激励士气。同时,孙权还调遣了诸位将领如唐咨等人率领援兵源源不断地奔赴前线支援吕岱。
经过长达一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吕岱终于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战胜了廖式及其叛军。这场胜利来之不易,期间经历了无数次惊心动魄的交锋。最终,吕岱成功地斩杀了廖式以及他所任命的伪官员临贺太守费杨等人,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随着叛乱被平息,吕岱开始着手整顿战后秩序。他有条不紊地收编了廖式的残余部队,让这些曾经误入歧途的士兵重新回归正道。在他的努力下,郡县逐渐恢复往日的宁静与繁荣,一切都重归正轨。
当所有事情安排妥当之后,吕岱再次踏上返回武昌的征程。尽管此时的他已经八十高龄,但岁月似乎并未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痕迹。相反,他依旧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每日仍坚持亲自处理各种繁杂的政事,丝毫不显疲态。
在荆州的时候,吕岱身兼数职,不仅要掌管荆州的文书工作,还要处理繁忙的军政事务。然而,即使已经年逾八十高龄,他仍然秉持着“躬亲王事”的严谨作风,不辞辛劳地亲力亲为处理每一份公文。这位精力充沛得令人惊叹的老人仿佛永远不知道疲倦为何物,每次骑马时,他总是能够矫健地一跃而上,身姿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
吕岱这般老当益壮的风采,赢得了众多同僚们的赞誉和钦佩。大家纷纷将他比作古代那位赫赫有名的廉颇老将,认为其勇猛无畏、坚韧不拔的精神有过之而无不及。
与此同时,奋威将军张承也对吕岱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专门给他写信说道:“想当年,周公和召公齐心协力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于是人们便创作出了《周南》和《召南》来歌颂他们的伟大功绩。而如今,您和陆逊就如同那周公、召公一般,忠心耿耿且勤勉奋进,始终冲在众人之前。你们不仅任劳任怨地承担着重任,还相互之间谦逊礼让,从不争功夺利。而且,你们所取得的辉煌功绩都是基于准确判断形势、把握时机而成;所奉行的道义也是随着精心的教化得以广泛传播和推行。正因为如此,无论是高尚的君子还是普通的百姓,无一不对您们那崇高品质和美好德行赞不绝口啊!”再加上那数之不尽、堆积如山的公务文书需要处理,来访的宾客更是整日络绎不绝,然而您即便感到身心俱疲,却依旧不曾将公事搁置一旁;纵使劳累不堪,也从不向他人倾诉自身的疲倦。不仅如此,我还了解到一个令人惊叹的细节——每次您上马时,总是能够轻而易举地纵身一跃便稳稳当当地骑坐在马背上,完全无需借助那跨踩脚蹬来费力攀爬上马。单从这一点来看,您简直就是超越了廉颇将军呐!如此这般,每件事对于您而言都是何其畅快如意之事啊!正如《周易》中所言之语:“礼仪之道,贵在恭敬;道德之行,重在发扬。”您竟然将这些美好的品质统统集于一身,实在是令人钦佩不已!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赤乌八年(公元 245 年),陆逊不幸离世,其留下的职位由诸葛恪接任。与此同时,孙权决定将武昌一分为二,并派遣吕岱负责统领其中的右部。他所管辖的区域自武昌起始,一直延伸至上至蒲圻一带。由于出色的表现和卓越的功绩,吕岱得以荣升为上大将军一职,就连他的儿子吕凯也获授副军校尉之衔,奉命在蒲圻监督军队。
岁月如梭,建兴元年(公元 252 年)悄然来临,孙亮正式登上皇位之后,随即任命吕岱出任大司马这一要职。
清明廉洁
吕岱清明守正廉洁奉公,他所处过的地方都称道他。当初在交州时,多年未给家中钱财,妻子儿女饥饿困乏。孙权听说叹息不止,因此责备群臣说:“吕岱出征,身处万里之外,为国家勤苦办事,家中如此困顿,而我未能及早知晓。您们身为股肱耳目之臣,责任哪里去了?”于是加倍赏赐吕家钱米布绢,每年都有一个固定的数目。
太平元年(256年),吕岱在武昌与世长辞,时年九十六岁。其子吕凯继承爵位。吕岱在弥留之际吩咐家人:“殡葬之时,棺木不用油漆、疏巾布衣。丧葬礼仪务必简单节俭。”吕凯根据吕岱的遗言,将其归葬于海陵高阳荡(今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林梓社区)。
轶事典故
起初,吕岱与吴郡人徐原亲近友好,徐原慷慨且有才志,吕岱知道他能成大器,便赏与他头巾、单衣,与他谈论时事,后来便举荐选拔徐原,官至侍御史。徐原秉性忠直慷慨,喜欢直言,吕岱有时有过失,他就当即谏劝,又在众人面前公开议论这些事,有人将这些情况告诉吕岱。吕岱赞叹地说:“这就是我看重德渊的原因。”等到徐原去世,吕岱极为痛苦悲哀,说:“德渊,是我吕岱的益友,如今不幸归西,我再从何处听到责备我过失的言语呢?”人们谈到这件事都赞美他们的友情。
人物评价
总评
吕岱镇岭南、抚山越、战长沙、守武昌,九十三岁官拜大司马。作为三国时期最长寿的东吴名将,他是第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海陵名人。陈寿在《三国志》将吕岱列入东吴“克宁内难,绥靖邦域”重臣之内。晋灭吴后,陆机作《辨亡论》历数东吴栋梁之才,吕岱被列为东吴“以器干任职”的名臣之一。
历史评价
陈寿《三国志》:“吕岱清恪在公。”
陈寿《三国志》:“岱清身奉公,所在可述。”
孙权:吕岱出身万里,为国勤事,家门内困,而孤不早知。股肱耳目,其责安在?
吕凯是三国东吴名将吕岱之子,出生于广陵海陵(今江苏省如皋市)。他随父从军,担任副军校尉,监督驻蒲圻的军队。吕岱逝世后,吕凯承袭父亲都乡侯爵位,并遵从父亲的遗令安葬他。吕凯的生卒年份不详,但他在三国时期是东吴的一位将领。
陆瑁(?―239年),字子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员,丞相陆逊之弟。
陆瑁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求与热爱,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地汲取着各类文化典籍中的智慧精华。终于,在嘉禾元年(公元 232 年)这一年,他的才华得到了东吴朝廷的认可与赏识,被征召入朝,先后出任议郎以及选曹尚书之职。
就在同一年,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之事——曹魏辽东太守公孙渊派遣使者来到东吴,表示愿意向东吴称藩归附。孙权听闻此消息后大喜过望,于次年迫不及待地派出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等一众要员,沿着海路携带大量金银财宝及赐予九锡的种种珍贵物品前往辽东赏赐给公孙渊。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这些使者到达辽东之后,公孙渊竟然背信弃义,悍然将张弥等人残忍杀害,并将他们的首级送至曹魏朝廷邀功请赏。
此事一出,举朝哗然。孙权更是怒不可遏,当即决定亲自率领大军征讨辽东,誓要为死去的使臣报仇雪恨。面对盛怒之下的君主,众人皆噤若寒蝉,不敢轻易进言劝阻。但陆瑁深知此时远征辽东实非明智之举,于是挺身而出,接连写下了《陆瑁谏吴主孙权书》和《陆瑁复谏吴主孙权书》两篇言辞恳切、条理清晰的奏疏呈递给孙权。
在奏疏中,陆瑁详细分析道:当前曹魏才是我东吴最大且最为迫近的敌人,其势力强盛,对东吴虎视眈眈;而辽东地处偏远,即便成功征伐也难以长期固守。况且长途跋涉远征辽东必然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届时国内防御空虚,万一曹魏趁虚而入,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应当首先集中全部力量来应对眼前这个强大的近敌,而非分散兵力劳师远征去攻打遥远的辽东。
孙权读罢陆瑁的奏疏,起初心中虽仍有不甘,但仔细思量过后,也觉得其所言句句在理,分析透彻。最终,孙权不仅嘉许了陆瑁论理详实、见识高远,还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打消了远征辽东的念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已至赤乌二年(公元 239 年),一生忠君爱国、直言敢谏的陆瑁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与世长辞。他的离去令东吴上下无不扼腕叹息,人们纷纷缅怀这位正直勇敢、足智多谋的贤臣。
致信暨艳
时任尚书的暨艳,整日沉醉于对士人的品评与褒贬之中。尤其在负责选拔和评议朝廷三署官员的时候,他更是热衷于揭露别人那些不太光彩的过往过失。这种行为引起了不少人的担忧和不满。
陆瑁深知此事的严重性,于是特意修书一封寄给暨艳。信中的言辞恳切且发人深省:“自古以来的圣贤之人,对于善良优秀之士会予以嘉奖称赞;对于愚昧笨拙之人,则心怀怜悯同情。他们往往会忘却他人所犯的过错,而铭记其立下的功绩。这才是实施教化的根本所在啊!更何况如今我们的皇业根基刚刚奠定,正是渴望着四方一统、天下归心的关键时刻。就如同当年汉高祖刘邦所处的时期一样,要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只要具备才能便加以推举任用。倘若能够效仿古代的贤达之士,比如像许邵、许靖兄弟那样举行月旦评,清晰地分辨出是非善恶,固然可以整顿社会风俗,弘扬道德教化,但要做到这些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当下应当远远追寻孔子那种广博无私的仁爱胸怀,学习郭泰广泛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人的高尚品德,就近思考也必须要有利于国家宏伟事业的奠基发展。希望您能深思熟虑啊!”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暨艳并没有接纳陆瑁这番苦口婆心的劝谏。他依旧我行我素,最终因为自己行事过于偏颇而引来了杀身之祸,落得了一个悲惨败亡的结局。
再说那徐原,既有像吕岱这样赏识他才华的上司领导,又有像陆瑁这般一诺千金犹如季布一般重情重义的好友知己,实在称得上是人生一大幸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