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徐氏略记 > 东汉官员徐宗

东汉官员徐宗

话说那中郎将豫章人士徐宗,乃是当时赫赫有名的雅士贤才。此人曾亲赴京城,与那孔融相交甚笃,彼此互为知己,情谊深厚。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本应备受尊崇的中郎将,却因放纵其麾下部众而铸下大错。

要知道,中郎将一职在古代可是极为重要且身负重任的武职啊!他们所承担的职责,主要便是统领着皇帝身边最为精锐的侍卫力量,堪称宫廷警卫部队之中的核心将领。这些侍卫们肩负着扞卫皇宫安全、保护天子安危的神圣使命,责任重大无比。就如汉朝之时,宫廷宿卫体系严密有序,而中郎将更是在此体系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再从军队职务的视角来看,中郎将的地位着实颇高。他们位处将军与校尉之间,既不像将军那般高高在上、权倾朝野,又非校尉之流仅能统率少量士卒。恰恰相反,中郎将拥有着一定规模的统兵权,可以有效地指挥一部分军队投入作战。每逢战乱之际,中郎将便能率领其所辖部队奋勇杀敌,或是投身于边境防御之战,抵御外敌入侵;亦或参与平定叛乱之举,维护国家内部的安定祥和。

不仅如此,从品秩方面而言,中郎将的秩级大致相当于二千石左右。这般品秩充分彰显出了他们在整个官僚体系之中所处的高位,同时也意味着在军事指挥系统里,中郎将具备着不容忽视的话语权,足以影响战局走势以及战略决策的制定。

只可惜,徐宗虽身为中郎将,身负重任,却未能严于律己,约束好自己的部下。他对部众放任自流,致使军纪涣散,众人皆不遵奉调度节制。最终,这一严重过错引起了时任官员潘濬的震怒,毅然决然地下令将徐宗斩首示众,以正军法。如此一来,这位原本有望名垂青史的中郎将,竟因一时疏忽而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孔融,这位闪耀于东汉末年历史天空的名士和文学家,出生于公元 153 年,卒于公元 208 年,字文举,乃是鲁国人士,也就是如今中国山东曲阜一带的人物。他不仅是“建安七子”中的一员,还曾担任过北海国的国相以及少府等重要职务,因此,世人常尊称他为孔北海或者孔少府。

说起孔融的身世背景,那可是相当显赫。他乃孔子的后裔,具体来说,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其家族人才辈出,七世祖孔霸更是西汉时期声名远扬的名臣,甚至还曾担任过汉元帝的老师;而高祖孔尚,则出任过钜鹿太守一职;至于其父孔宙,官职也做到了太山都尉之高位。

孔融在家中兄弟里排行老六,共有兄弟七人。自幼他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资,聪慧过人且对知识充满了渴望,极其好学。在他年仅四岁的时候,有一次与几位兄长一同分食梨子,小小的孔融竟主动挑选了较小的梨子,将大个儿的梨让给了自己的兄长们。当被问及为何如此选择时,他天真地回答道:“这样做方才符合孝悌的规矩呀!”这一行为充分彰显了孔融年幼之时便已深植于心的良好品德和谦逊精神。

话说那汉桓帝延熹五年(公元 162 年),年仅十岁的孔融,跟随其父孔宙一路风尘仆仆地来到了繁华热闹的京师洛阳。此时,那位被众人誉为“天下楷模”的名士李膺正担任着河南尹一职。由于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众多文人士子皆以能够与其结交为无上荣耀之事,于是乎,人们纷纷将前往李府拜访之举美称为“登龙门”。

然而,这李膺却有着自己的一套规矩:若非当朝名士或是自家的世交亲友,一概不予接见。小小年纪的孔融听闻此事之后,心中不禁充满了好奇。只见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竟大胆地宣称自己乃是李家的世交子弟,然后便独自一人兴冲冲地上门拜访去了。

当孔融踏入李府大门之时,府中的宾客们见来了这么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儿,都不由得面露诧异之色。可这孔融却是毫不怯场,面对李膺以及在座诸位宾客的提问,他应答如流,思维之敏捷令人惊叹不已。不仅如此,这小家伙还凭借着一张伶俐的小嘴儿,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让在场的太中大夫陈炜都陷入了颇为尴尬的境地。最终,孔融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李膺的高度赞赏,一时间,他的名声在洛阳城传扬开来。

时光匆匆,转眼到了延熹六年(公元 163 年)。这一年,六十一岁高龄的孔宙不幸因病离世。当时年仅十一岁的孔融遭此变故,悲痛欲绝。他整日沉浸在哀伤之中,面容憔悴不堪,身体也变得极为虚弱,以至于每次起身站立行走都需要旁人的搀扶才行。孔融的这份至纯至孝之情深深感动了周围的人,就连官府也特意对他的孝行予以了表彰。

兄亡显其名

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第二次“党锢之祸”暴发,“江夏八俊之一”、东部督邮张俭因得罪当权宦官侯览,被作为朝廷要犯通缉。张俭潜逃至旧友孔褒家,希望能暂避一时。碰巧孔褒不在家,十七岁的孔融自作主张,将张俭收留藏匿。不料消息走漏,官府上门缉拿,张俭逃脱,孔褒、孔融俩兄弟被捕入狱。

在审讯过程中,孔褒、孔融和孔母竞相承担罪责,地方官难以决断,就上奏朝廷请示裁决。朝廷下诏,处决了孔褒。孔融因此事名声大振,清流名士将他与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并称,称赞他们是青年一辈中的拔尖人物。

入仕司徒府

孔融出名后,州郡官府争着要聘请他做官,但他都推辞不就。直到司徒杨赐请他做司徒府掾属,他才接受,由此步入仕途。当时朝廷正在查处贪官污吏,孔融举报了很多朝中宦官的宗族亲友。尚书台不敢得罪宦官,就责怪孔融,孔融则依旧毫不避讳。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河南尹何进即将升任大将军,时任太尉的杨赐,派孔融持名帖到何府致贺。由于何府门人未及时通报,孔融觉得受到怠慢,一怒之下夺回杨赐名帖,返回官署递交辞呈,自己免官而去。孔融此举让何进手下的官员非常恼火,一度打算派刺客追杀他。何进听取了谋士的建议,没有怪罪孔融,还举荐他到豫州刺史王允那里任职。中平二年,孔融被任命为侍御史,因与顶头上司御史中丞赵舍不和,不久即称病辞职。后来,孔融又历任司空掾、北军中侯,履职北军中侯三天,即升任虎贲中郎将。

主政北海国

永汉元年(189年),汉灵帝崩,少帝刘辩即位,宦党杀了何进,袁术灭了宦党,董卓率虎狼之师入主洛阳,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由于孔融说话不合董卓心意,被转任议郎。不久董卓又授意太尉、司徒、司空“三府”联合举荐,让孔融到黄巾军闹得最厉害的青州北海国任国相。

初平元年(190年),三十八岁的孔融履新北海国。他招集士民,扩充军队,并联络附近各州郡,希望共同抵抗黄巾军。初平二年(191年),青州黄巾军首领张饶进攻冀州失利,率兵二十万欲回北海。孔融亲自领军迎敌,结果兵败,撤退到朱虚县(今山东临朐)。不久,黄巾军再犯北海,孔融兵败退守都昌(今山东昌邑)后,又遭黄巾军管亥部围困。被逼无奈之下,孔融派东莱太史慈向平原相刘备求救,刘备派兵三千为孔融解围。兴平元年(194年)因不敌黄巾军,孔融弃北海国,到了徐州。

再败失青州

兴平二年(195年),刘备上表举荐孔融兼任青州刺史。孔融回到青州北海,在北部边陲安营扎寨,希望背靠山东、外接辽东,能自立于一隅。建安元年(196年),袁绍派长子袁谭攻打青州。双方从春天打到夏天,孔融一方伤亡惨重,最终城池被攻陷。孔融只身潜逃,妻子和孩子都做了袁谭的俘虏。

结怨曹孟德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招贤纳士、增兵屯田,开始“奉天子以令不臣”。孔融被征召到许都,任将作大匠,后迁任少府,位列“九卿”。

自此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逐步成长为北方霸主。孔融则成为许都清流名士之主,每逢朝会议事,很多公卿大夫挂名附议他的主张。因戒惧曹操的野心,孔融常常以偏激放宕的言辞嘲戏曹操。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屠邺城(今河北临漳),袁氏女子多被掳掠,孔融致信曹操,杜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典故,讥讽曹丕私自纳娶袁熙之妻甄氏。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三郡乌丸[f],孔融写信打趣曹操劳师袭远。同年曹操颁行禁酒令,孔融两次致信曹操表示反对,信中多有嘲戏、侮慢之辞。

曹操攻占邺城后,自任冀州牧,并留在那里发号施令,邺城遂变为新的政治文化中心,天子所在地许都成了陪衬。身在许都的孔融非常不满,上书天子请求以周礼之制,在京畿[jī]千里之内不允许封建诸侯,矛头直指曹操。曹操外表宽容忍让,内心非常气恼。光禄勋郗虑揣摩到曹操心事,于建安十二年上书弹劾孔融,要朝廷免去其少府之职,俩人矛盾激化。曹操以劝和为名,给孔融写信,警告他不要做拉帮结派、清谈非议朝政之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系统之末日大巴末日新王之人类觉醒韩娱:南柯一梦对强取豪夺者强取豪夺雄霸战王火影之宇智波多子多福万界观影?不!是圆梦大师!全球冰封,关我无限合成什么事云闪富的生命盲盒之旅原神:更新后手机连接了提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