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祚之,乃东晋时期东海郯人士(现今山东省郯城县),曾出任过上虞县令一职。他乃是东晋左将军徐宁的孙子,而南朝宋的开国功臣徐羡之便正是他的儿子。有关此人的记载,仅仅知晓其活动于晋安帝司马德宗和晋恭帝司马德文统治时期。
晋安帝司马德宗出生于公元 382 年,表字安德,乃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嫡长子,同时也是晋恭帝司马德文一母同胞的兄长。他来自河内郡温县(如今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一带),贵为东晋王朝的第十代君主,自公元 397 年起直至公元 419 年期间在位执政。
话说这司马德宗的早年经历,着实有些不同寻常。他降生于太元七年(即公元 382 年),作为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一个孩子,自然备受瞩目。司马曜膝下共育有二子,长子便是司马德宗,而次子则为司马德文,且司马德宗年长司马德文四岁,他们二人的生母皆为陈淑媛。在太元十二年八月辛巳日(也就是公元 387 年 9 月 16 日这天),年纪尚幼的司马德宗就已然被册立为东宫太子了。
登基为帝
太元二十一年九月庚申日这一天,天空阴沉沉的,仿佛预示着一场巨大的变故即将降临。就在这个看似平凡的日子里,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孝武帝竟遭张贵人残忍杀害!消息传出,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仅仅过了一日,也就是九月辛酉日,太子司马德宗在众人瞩目中登上皇位,继承大统。新皇登基后的第二年正月,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司马德宗决定更改年号为隆安,寓意着国家能够迎来繁荣昌盛、安宁祥和的新局面。与此同时,他册立妃王神爱为皇后,母仪天下。
然而,据《晋书》记载,这位新皇帝司马德宗生来愚笨,甚至连春夏秋冬这样基本的季节变化都无法分辨清楚。正因如此,自安帝继位之后,东晋皇帝原本至高无上的权力开始大幅下降。朝外,众多将领纷纷拥兵自重,实际上已经不再听从君主的命令;而朝内的权力,也逐渐落入了大臣们的掌控之中。
在安帝统治的初期,朝廷的各项政策主要由以太傅身份摄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负责主持。说起这司马道子,他乃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同胞弟弟,起初担任司徒一职,并受封为会稽王。待到司马德宗即位之时,便任命司马道子为太傅,让其代为摄政。凭借着亲叔叔这一特殊身份,司马道子得以顺利地辅佐幼主,进而牢牢掌握住了东晋的大权。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隆安元年(公元 397 年)。此时的司马德宗已然年满十六岁,按照常理来说,应当具备一定的理政能力。于是,太傅、会稽王司马道子表面上宣称要将政权归还于皇帝,但实际上,朝政大权依然紧紧握在他的手中,丝毫未曾放松。司马道子此人昏庸无能且生性怯懦,对于那些阿谀奉承、心怀叵测的奸臣之言偏听偏信,整日里只知专注于搜刮民脂民膏以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生活需求,丝毫不顾国家政事与百姓死活。如此一来,东晋王朝的朝纲日益败坏腐朽,地方上的各方势力则趁机如野草般疯狂滋长蔓延开来。广大穷苦民众不堪重负,被迫揭竿而起发动起义,此起彼伏的暴动使得东晋王朝原本所剩无几的威望彻底丧失殆尽,中央政府的权力也因此急剧削弱。
时间来到隆安元年(公元 397 年),镇守京口的将领王恭以及驻守江陵的殷仲堪二人,由于对司马道子的所作所为深感愤恨与不满,一怒之下毅然决然地率领各自麾下兵马起兵公然反抗朝廷。与此同时,桓玄、庾楷等一众野心勃勃之人亦闻风而动,纷纷选择响应他们的行动。一时间,四路大军浩浩荡荡向京城进发,来势汹汹。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危机,司马道子顿时慌了手脚,完全不知该如何应对。慌乱之中,他竟然干脆利落地将手中所有政权一股脑儿地交予其子司马元显掌管。
司马元显倒也算有些手段,经过一番筹谋布局之后,成功地铲除了王恭和殷仲堪这两股强大的势力。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场混乱局势当中,桓玄趁虚而入迅速占领了江陵,并以此为据点逐步掌控了东晋将近三分之二的广袤领土。
次年,贼心不死的王恭联合庾楷,又伙同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等人再度密谋造反。此次叛军一路攻城掠地,势如破竹,径直杀至建康城近郊方才被勉强镇压下去。最终,王恭兵败身死,结束了其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生。
公元400年,孙恩攻会稽,401年,攻浃口、临海、广陵,晋军多次战败,孙恩的叛军甚至直接威胁建康,建康被围困,城内爆发饥荒,后孙恩战败身亡。
桓玄称帝
元兴元年(公元 402 年)正月,正值新春佳节,但朝堂之上却是一片紧张气氛。司马元显凭借着司马德宗的名义颁布诏书,历数桓玄的诸多罪行。这封诏书犹如一道惊雷,划破了原本看似平静的局势。
诏书中言辞犀利地揭露了桓玄拥兵自重、图谋不轨等一系列罪状,并宣称要对其进行严厉惩处。随后,司马元显亲自担任大都督一职,开始大规模地调动兵马,派遣将领出征,准备与桓玄展开一场生死较量。
然而,面对来势汹汹的讨伐大军,桓玄并未坐以待毙。他迅速作出回应,同样发布了一篇檄文,指责司马元显弄权误国,祸乱朝纲。同时,桓玄率领着自己麾下精锐之师,如猛虎下山般直扑国都建康而来。一时间,战云密布,整个建康城都陷入了恐慌之中。
尽管双方剑拔弩张,但司马元显毕竟还是太过年轻,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勇气。他深知桓玄威名赫赫,心中不禁生出几分畏惧之情。因此,尽管已经调集好了军队,但他却迟迟不敢下令出兵迎敌。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局势愈发危急。
二月,眼见战事一触即发,朝中大臣们经过商议,决定采取一项特殊举措来鼓舞士气。他们精心为司马德宗换上一身崭新的军装,并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这位年幼的皇帝来到西池,为即将出征的司马元显举行隆重的饯行仪式。此举意在向天下人表明朝廷对抗桓玄的决心以及对此次战役的高度重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有着如此盛大的送行场面和众人的殷切期望,司马元显最终还是未能战胜桓玄。这场战争以司马元显的失败告终,不久之后,他本人也惨遭杀害。与此同时,司马道子作为司马元显的父亲,也受到牵连被流放他乡。至此,东晋的朝政大权完全落入了桓玄手中。
桓玄先是废掉并诛杀了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父子二人,彻底消除了潜在的威胁。紧接着,他又毫不客气地自封为丞相、太尉等要职,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权力的巅峰,成为东晋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自从掌控建康以来,桓玄可谓意气风发。他不仅统领着满朝文武官员,而且还将所有重要事务统统包揽于己手,真正做到了大权独揽。可怜的司马德宗,则再一次沦为了权臣操纵之下的傀儡皇帝,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或许是胜利来得过于容易,桓玄在进入建康没多久之后,就逐渐变得骄奢淫逸起来。他终日沉迷于酒色声乐之中,不理政事,致使民怨沸腾,社会动荡不安。曾经那个雄心勃勃的英雄人物,如今已渐渐迷失在了权力的旋涡里……后来,三吴一带发生大饥荒,饿殍[piǎo]无数,桓玄照旧开销巨大,却大幅度削减了司马德宗的供养。与此同时桓玄也加紧了篡位的步伐。元兴二年(403)十一月,桓玄命卞范之扶着司马德宗的手写下禅位诏书,又命王谧解下了司马德宗的玺绂[fú],司马德宗被迫禅让。翌年十二月壬辰(404年1月1日),桓玄篡位,建立桓楚政权,废安帝为平固王,将他安置到浔阳。
桓玄称帝后,朝令夕改,纪纲不整,广建宫室,大兴土木,政局变得动荡不安,地方将领蠢蠢欲动。元兴三年(404)四月,桓玄篡位后仅两月,刘裕举兵京口,匡扶晋室;刘毅在广陵响应,声势浩大,桓玄急忙挟持司马德宗,从浔阳逃往江陵。桓玄在江陵试图重整旗鼓,于五月癸酉(404年6月10日)逼令安帝随军之下于峥嵘洲与刘毅等军决战。桑落洲、峥嵘洲两次兵败后,桓玄主力殆[dài]尽。大势已去,桓玄急于逃命,把司马德宗丢在江陵,带领部分亲信逃往四川,路上被刘毅将士杀死,与此同时,桓氏一族遭到了清算。五月,刘毅率兵占据江陵,司马德宗暂时脱离了苦海。然而,到了闰五月,桓玄的侄子,扬武将军桓振再次攻陷江陵,刘毅等人只好退守浔阳,司马德宗又一次落入敌手。当时,司马德宗身边只剩下司马德文,由司马德文照顾其生活起居,兄弟二人在桓振的挟持下相依为命。元兴五年(405)三月,司马德宗被迎回建康,在遭废黜一年零四个月后重登皇位。当时朝廷就由刘裕为首主政,至义熙四年(408年)接替去世的王谧领扬州刺史、录尚书事时完全掌握朝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