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一心想要建立一个繁荣稳定的国家,对国家的治理有着长远的规划和坚定的决心。
李善长:明朝丞相,辅佐朱元璋多年,熟悉政务流程,在朝廷中威望颇高,参与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
刘伯温:朱元璋的重要谋士,足智多谋,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对国家事务有着深刻的见解,常能从宏观角度为朱元璋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周德兴:征南副将军,江夏侯,此次班师回朝接受论功行赏。
曾鲁:礼部侍郎,学识渊博,与朱元璋讨论古帝王之治,后不幸去世。
陶凯:礼部尚书,建议编类记录时政的书籍。
彭恭:兵部主事,与泸州守御指挥彭万里收集四川明氏旧校卒为军。
耿炳文:秦府左相兼陕西行省右丞,被任命署行都督府事。
李信:两浙都转运盐使,先被任命为广东行省参政,后改任吏部尚书。
邓愈:卫国公,此次因军事行动接受赏赐,后又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征讨吐蕃。
杨璟:营阳侯,参与军事行动接受赏赐。
黄彬:宜春侯,参与军事行动接受赏赐。
萧安礼:贵州八番宣慰司同知,来朝贡方物。
宋濂:礼部主事,复任太子赞善大夫。
徐达:魏国公,奉命督山西、河南造独辕车。
李文忠:曹国公,奉命督北平、山东造独辕车。
第一幕:早朝定考课
场景:奉天殿,庄严肃穆,雕梁画栋,金砖铺地。龙椅之上,朱元璋正襟危坐,目光威严地扫视着下方群臣。
旁白:洪武五年十二月,甲戌朔日,新年的气息还未完全消散,奉天殿内却已弥漫着一股严肃的气氛。早朝开始,朱元璋率先抛出了关乎国家根基的议题。
朱元璋(声音洪亮,打破了朝堂的寂静):“众爱卿,朕今日要说的是,农桑乃我大明百姓衣食之本,学校则为理道之原。中书省需定下规矩,今后有司考课,必须把农桑、学校的成绩记录在案,若有违者,定要降罚。那些不顺应天时、浪费地利的百姓,还有不认真教导的老师、懒惰的学生,都要依法论处。”
李善长(率先出列,恭敬地拱手说道):“陛下圣明,农桑关乎民生,学校培育人才,将其纳入考课,必能督促官员重视,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人才辈出。”
刘伯温(微微点头,补充道):“陛下此举,实乃深谋远虑。农桑兴,则仓廪实;学校盛,则教化行。只是在执行过程中,需防止官员弄虚作假,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和监督机制。”
朱元璋(微微颔首):“刘爱卿所言极是。此事就由中书省牵头,会同礼部、户部等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出详细的考课细则,务必落到实处。”
第二幕:班师庆功赏
场景:奉天殿内,气氛热烈起来。
周德兴(大步走上前,跪地行礼):“陛下,臣征南副将军江夏侯周德兴班师还京!”
朱元璋(面露喜色):“周爱卿,此次南征,你等劳苦功高!传朕旨意,论功行赏!卫国公邓愈、营阳侯杨璟、宜春侯黄彬及众军士,皆按功行赏!”
邓愈、杨璟、黄彬等将领上前谢恩
邓愈:“谢陛下赏赐,臣等定当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周德兴:“陛下,此次征讨南方,虽获胜利,但南方地势复杂,少数民族众多,治理起来仍需谨慎。”
朱元璋(点头说道):“周爱卿,南方治理之事,你可与当地官员共同商议。要尊重当地习俗,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
李善长:“陛下,此次论功行赏,可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保我大明疆土。但在赏赐之后,也需加强军队的训练和管理,以备日后之需。”
朱元璋(赞同地说道):“李丞相所言甚是。兵部要做好统筹,加强军队建设,提升我大明军队的战斗力。”
第三幕:君臣论治道
场景:奉天殿内,气氛转为平和。
朱元璋(看向礼部侍郎曾鲁):“曾爱卿,朕近日常思古帝王之治,你学识渊博,且说说尧舜之治的关键何在?”
曾鲁(恭敬地回答道):“陛下,依臣之见,尧舜之治,关键在于允执厥中。人君若无尧舜之心,便难以有尧舜之治。《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乃平治天下之本。”
朱元璋(沉思片刻):“嗯,曾爱卿所言有理。人君当以天下苍生为念,秉持中正之道,方可治理好国家。《大学》一书,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政思想,朕要让太子及诸皇子好好学习。”
刘伯温:“陛下,《大学》不仅是修身之要,更是治国之纲。让皇子们学习,可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治国才能,为我大明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第四幕:时政编类议
场景:奉天殿内,话题转向了时政编类。
陶凯(出列,拱手说道):“陛下,臣礼部尚书陶凯有本奏。依汉、唐、宋会要之例,我朝应编类记录时政的书籍,各台、省、府置铜匮藏钦录簿,如此可使朝廷政事有详细记载,便于后世查阅。”
朱元璋(微微点头):“此议甚好。国之政事,需有详实记录,方能为后世借鉴。此事就交由礼部牵头,会同各部门,务必认真编类,不可遗漏重要事项。”
李善长:“陛下,编类时政书籍,可彰显我大明的治理成果,也能为后世子孙提供治国经验。在编纂过程中,要确保内容真实、准确,客观反映朝廷的决策和施政情况。”
朱元璋:“李丞相所言极是。陶爱卿,你要挑选得力之人,组成编纂团队,严格把关,确保编纂工作顺利进行。”
第五幕:地方军事调
场景:奉天殿内,开始讨论地方与军事调整事务。
官员(上前奏报):“陛下,臣建议罢重庆府之黔江县,并入彭水县。”
朱元璋(思索片刻):“重庆府地处西南要地,黔江县并入彭水县,可优化地方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此事就依你所奏,令当地官员妥善处理合并事宜。”
彭恭(出列,跪地行礼):“陛下,臣兵部主事彭恭与泸州守御指挥彭万里收集四川明氏旧校卒2660人为军。”
朱元璋(满意地说道):“甚好,四川乃西南重镇,收编旧校卒,可增强我大明在西南地区的军事力量。兵部要对这些新入伍的士兵进行严格训练,使其成为我大明的精锐之师。”
又有官员奏报:“陛下,臣建议今后百司所奏之事,皆启皇太子知之。”
朱元璋(点头同意):“太子乃国之储君,让他参与政事,可培养他的治国能力。众爱卿要尽心辅佐太子,使其早日成长为合格的君主。”
接着,有官员奏报卫所合并之事:“陛下,臣建议并骁骑前卫于左卫,中卫于右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