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相较于投入的精力,这些回报显得并不成正比。
在那个时代就是这样,当警察的人都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
很快就到年底了,大家都回来了,一个接一个地向陈国庆表示感谢。
饭后,大家带着局里分发的肉、骨头和羊杂等回家,这些东西全部是按人头均分的。
古铁知道大家过得都不容易,都想给家人带点回去,于是他和陈国庆商量了一下,把这些东西都分给了大家。
毕竟这些都是陈国庆猎获的,而陈国庆一分钱没要,于是大家一起商量,陈国庆也就同意了。
想到大家可以为家人带去这样一份心意,大家兴高采烈地拿着东西回家。
那些休班回来拿东西再走的同志并没有抱怨,反而非常高兴能带这么多礼物给家人。
二十几斤羊肉、十几斤骨头和五六斤的羊杂,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难得一见的丰盛收获,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陈国庆。
每个人都怀着感激之心。
为了不被众人夸奖,陈国庆骑着自行车匆匆离开了。
听着大家发出的善意笑声,有人说陈国庆年纪小,脸皮薄。
回到四合院的陈国庆满身羊肉味引起了阎埠贵的注意。
阎埠贵问:“小陈,你这吃的羊肉呢?”
陈国庆点点头说:“没错,今天单位聚餐吃了羊肉,阎老师今天应该休息吧?”
阎埠贵笑着说:“平常是要工作的,但今天上午开始就放寒假了,要等到明年开学。”
“挺好的,老师每年还有寒暑假,还能领工资!”
陈国庆说。
阎埠贵颇为得意,这正是他在这个大院里引以为傲的地方。
别人都要工作一整年,过年也仅有几天假期,但他一放假就有几个月还照拿工资。
“是啊,大家的工作嘛。”
阎埠贵继续说,“不过说到吃,你们单位福利真不错,还聚餐?”
阎埠贵其实十分执着于食物,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家中人口多,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为了公平分食家里才这么做。
但阎埠贵并未意识到,他的这种做法却使得孩子们愈发感到没有得到满足,认为父母所谓的公平分配让他们离心离德。
尽管处理上看似公平了,但人们心中仍有自己的小算盘:如果不按这个“公平”
行事,自己反而可能过得更好。
久而久之,大家对阎埠贵产生了不满。
这份不满最终变成了根深蒂固的计算本能,凡事都精打细算,甚至连父母也不例外。
结果,当阎埠贵后来没钱时,没有一个子女愿意来帮助他。
每个人都只顾着自己的利益:当初和阎埠贵生活在一起时,不仅要有伙食费、住宿费、水电费、取暖费等各种费用的支出,阎埠贵之前为抚养他们所付出的一切也都被一一算计。
因此,大家都用冷酷的利益考量代替了对生养之情的认可。
阎埠贵发现这一点已经太晚了。
此时,他谁的话也不听。
尽管家里的经济收入最低,孩子的数量最多,但他们过日子并不算差。
这让他感到自得其乐。
现在如果有人批评他家的情况不好,阎埠贵只会认为对方嫉妒他们过上了好日子。
陈国庆深知这一切的结果,但也无意得罪阎埠贵去提醒他这些事实。
毕竟人的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另外,易中海如今身处农场,身体还挺好,习惯了那里的一切。
但是他对四合院的生活仍然挂心,尤其是担心八年后回到四合院后,何雨柱是否会认不出他。
而实际上,这段时间,何雨柱也慢慢领悟了一些事情,明白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对自己好,每份好意背后都有自己的目的。
何雨柱意识到易中海为何对他这么苛刻,甚至为什么扣住妹妹的生活费,不让给钱。
要是当初妹妹能在家里安顿好了,找到一个好的配偶会容易得多。
由于这些变化,何雨柱逐渐由一种极端转向另一种极端,大院里没有人注意到或关心这件事。
人们更在乎的是只要自己吃得好穿得暖,并且希望别人的处境比自己差一点。
否则,就会产生各种不快和矛盾。
这种心态正是院子内的风气写照,只要有一户人家日子越过越好,总会有其他人因嫉妒而不满意。
就比如陈国庆,他拒绝了几次秦淮茹上门要肉,结果除了阎埠贵之外,再没有人跟他说话。
陈国庆隔三差五有肉可吃,这让许多人嫉妒不已,又怎么会愿意好好待见陈国庆呢?
易中海虽然薪水不低,但从不铺张浪费。
偶尔嘴馋时,他也只会悄无声息地买些猪头肉之类的小吃,在家里偷偷享用,不让别人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