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挑战,“音乐种子”项目在苏羽和叶瑶的坚持下,逐渐走出困境。此时,他们意识到,要想让项目实现更大的发展,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积极寻求外部合作,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一次音乐教育行业的交流会议上,苏羽结识了一位来自国外的音乐教育专家托马斯。托马斯所在的机构在音乐教育的国际化推广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
“苏羽先生,我对你们的‘音乐种子’项目非常感兴趣,我认为我们之间有很大的合作潜力。”托马斯主动向苏羽表达了合作的意愿。
苏羽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托马斯先生,我也非常期待能与您合作,共同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
经过深入的沟通和协商,双方决定共同开展一个跨国音乐教育交流项目。通过互派学生和教师,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们能够接触到多元的音乐风格和教学方法,促进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然而,跨国合作涉及到诸多复杂的问题,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课程对接等。
“苏羽,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可能会影响合作的效果。”叶瑶不无担心地说道。
苏羽坚定地说:“这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充分准备,积极应对。”
为了解决语言问题,他们组织了专门的语言培训课程,确保参与交流的师生能够进行基本的沟通。针对文化差异,他们安排了文化讲座和交流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尊重。在课程对接方面,双方的教研团队紧密合作,精心设计了一套既符合双方教育标准又具有特色的交流课程。
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由于对教学安排的理解不同,双方的教师产生了一些误会和冲突。
“这完全不是我们之前商定的教学计划!”一位中方教师不满地说道。
“但我们认为这样的调整更适合我们的学生。”外方教师也坚持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