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口,中军大帐内烛火摇曳,将众人的身影在帐壁上投射得影影绰绰。
地图高悬,代表各方势力的旗帜与标记在昏黄的光线中显得格外醒目。
众人围坐于长桌旁,面色凝重,仿佛能听见彼此沉重的呼吸声。
曹操号称百万的大军压境,如一座无形的大山,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心头。
刘封坐在一侧,心中反复权衡,深知此次会议的决策关乎生死存亡。
他深吸一口气,打破沉默,声音沉稳而有力:
“如今曹操诈称百万大军,虽不乏夸大其词,但实际兵力恐怕不下二十万。
而我夏口之地,除了周都督亲率的一万江东水师,加上江夏刘琦带来的一万余水师,再算上父亲手中的数千残兵,满打满算,总计不到三万。
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常规战法绝无胜算,唯有出奇制胜。”
刘封目光坚定地扫视众人。
周瑜听闻,微微挑眉,眼中闪过一丝兴味。
他端起茶盏,轻抿一口,饶有兴致地看向刘封,问道:
“哦?不知少将军所说的‘奇’,究竟是何办法?”
刘封自信一笑,站起身来,双手背于身后,侃侃而谈:
“我虽在水战方面,远不及大都督这般精通,但也略知一二。
水战之中,无论战术如何变幻,最大的杀器莫过于一个‘火’字。
倘若运用得当,纵曹操真有百万雄师,又何惧之有?”
刘封微微扬起下巴,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周瑜心中一震,手中的茶盏微微一颤。
刘封此言,一语道破水战的关键所在。
水战战法千变万化,却终究绕不开 “火” 的运用。
这刘封年纪轻轻,竟能一眼看透本质,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周瑜也不禁对刘封多了几分赞赏,目光也变得柔和起来。
刘备坐在主位,看着意气风发的刘封,心中五味杂陈。
刘禅落入曹操手中,生死未卜,如今刘封成了他身边唯一的 “儿子”。
可每次看到刘封,他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汉水之上那利箭刺背的场景。
他的心中除了深深的愧疚,更多的是一种想要掩盖自己过错的尴尬与不安。
他微微皱眉,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复杂的情绪,不知是欣慰还是担忧。
受刘封启发,周不疑眼中闪过灵光。
紧接着他起身,双手抱拳,朗声道: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以火船袭击曹操大军。
趁其不备,火借风势,必能打乱曹军阵脚。”
周不疑的声音清脆响亮,在大帐内回荡。
诸葛亮眉头微皱,轻轻摇头,质疑道:
“曹操虽不习水战,其麾下将领大多也未接触过水战,但他在襄阳收降的蔡瑁,对水战极为熟悉。
简单的火船袭击,曹操只需将船队散开,便可轻松化解。
此计虽妙,却难以奏效。”
诸葛亮目光深邃,表情严肃。
他的质疑如同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众人心中刚刚燃起的希望。
周不疑自信一笑,不慌不忙地回应:
“诸葛先生,此点我亦考虑到了。
若曹操的战船全部以铁索相连,彼此牵制,那便躲不开火船的突袭了。”
周不疑神色从容,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此言一出,诸葛亮与周瑜眼睛同时一亮。
两人对视一眼,彼此心领神会。
这看似简单的铁索连环之计,却能巧妙地破解曹操船队分散躲避火攻的难题。
诸葛亮微微点头,对周不疑的智谋暗自赞赏。
周瑜则抚掌大笑,说道:
“妙啊!此计若成,曹操必败。”
刘封心中暗自赞叹,周不疑思维之敏捷,竟这么快就想到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铁索连环之计。
他看向周不疑,眼神中充满了鼓励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