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华千机刚在养心殿为皇帝诊完脉,就听见外面传来一阵嘈杂。
"司马光求见!"
这个声音让殿内众人都是一愣。司马光素来深居简出,专注着述,很少参与朝廷纷争。他这时候来,必有深意。
皇帝已经好转,精神也恢复了不少:"宣。"
司马光大步走入殿内,先是向皇帝行礼,然后转向华千机:"华医者,昨夜老夫偶然得见一个有趣的典故,想请教一二。"
华千机立即明白这是司马光有话要说,便顺着他的话题:"不知是何典故?"
"说的是春秋时期,齐桓公有一次突患重病,"司马光捻须道,"众医束手无策,最后是一个老农献上了一道特制的羹汤,不但治好了病,还让齐国的施政有了新的启发。"
殿内众人都竖起耳朵。大家都知道,司马光说的每一个典故都意有所指。
"这羹汤有何特别之处?"华千机问。
"据说用了五味调和之法,"司马光说,"酸甜苦辣咸,各有侧重,却又相辅相成。老农说,治国如烹羹,太过或不及,都难以成汤。"
华千机若有所思:"司马大人的意思是......"
"新政之争,表面上是激进与保守之争,实则是过与不及之辩。"司马光说,"就像医者用药,猛药可治重症,却也伤及元气。温补之法虽慢,却能固本培元。"
这番话一出,殿内众人都露出思索的神色。范仲淹和吕夷简更是若有所悟。
"说得好!"皇帝突然开口,"朕昨日饮羹中毒,今日却因羹得悟。司马爱卿,你且详细道来。"
司马光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折:"臣已将想法写在这里。这是一个"五味调和"的施政方案......"
他的方案分为五个方面:
其一,关于农事。
"就像调羹要用新鲜食材,治国首重农桑。应当减轻农税,改良耕种之法......"
其二,关于商贾。
"如同香料点染,盐铁之利不可或缺。但当疏通商路,平抑物价,使百姓能享其利......"
其三,关于军政。
"犹如火候之调节,既要整饬军备,又要节制用度。华医者改良军粮一事,就很值得推广......"
其四,关于吏治。
"似水之调和,官员选拔当如良厨择材,不可急功近利,要以德行为先......"
其五,关于民生。
"这是如同味之总成,前面种种,都是为了百姓能安居乐业,与民同甘共苦......"
说到这里,司马光转向华千机:"华医者以为如何?"
华千机深深一揖:"司马大人此言,与医食之道不谋而合。医者治病,讲究标本兼治。这"五味调和"之法,正是治国良方。"
他取出昨夜配制的一包香料:"比如这个,是臣根据"五味调和"之理研制的。闻之可清心明目,助人思虑。"
司马光接过闻了闻:"好一个"五味调和"!不知华医者如何配制?"
"这要从选料说起,"华千机解释道:
"其一,用沉香为君,取其稳重持久。
其二,用檀香为臣,助其化浊为清。
其三,用丁香为佐,增其温和之性。
其四,用龙涎为使,导其上达之力。
其五,用本土香料调和,使之根深叶茂。"
"这不正是为政之道吗?"司马光赞叹,"以仁德为君,以贤才为臣,以法度为佐,以吏治为使,以民心为本。五者调和,方成大器。"
这时,吕夷简突然起身:"既然说到香料,老夫倒想请教华医者一事。"
"吕大人请说。"
"听说西夏进贡的"玉魂香"有问题,"吕夷简阴测测地说,"不知华医者能否辨别真伪?"
华千机心中一凛,知道对方是在试探:"正好,我昨夜研究了一些香料,或许能为大人解惑。"
他取出几个小瓷瓶:"这些都是从不同渠道收集的香料样品。吕大人请看......"
他将瓷瓶逐一打开,让众人闻香:
"这是正品玉魂香,气味清雅;
这是仿制品,香气浮躁;
这是掺杂了别的香料的,味道驳杂;
这是加了毒物的,暗藏杀机......"
最后一瓶打开时,吕夷简的脸色明显变了。
"这味道......"司马光若有所思,"似乎在哪里闻到过......"
"回大人,"华千机说,"这正是昨日羹汤中的香气。"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骤然紧张。
吕夷简强作镇定:"这...这不过是巧合罢了。"
"巧合?"华千机不慌不忙地从袖中取出那个绣着芙蓉花的香囊,"那这个又作何解释?"
吕夷简脸色大变:"你...你怎么会有这个?"
"此物是在养心殿内发现的,"华千机说,"囊上的芙蓉花和"吕"字,似乎透露着某些信息。"
司马光接过香囊仔细检查:"这绣工,倒像是出自吕府千金之手。"
"正是家父爱女所绣。"一个清朗的声音突然响起。众人转头看去,只见一个年轻文士大步走来。
"小弟吕晦之,见过诸位大人。"年轻人先是行礼,然后直视着吕夷简,"家父,事已至此,何不说实话?"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殿内众人一时愕然。吕夷简更是脸色铁青:"逆子!你......"
"孩儿知道自己这么做会寒了父亲的心,"吕晦之沉声道,"但为了大宋的未来,不得不如此。"
他转向皇帝:"陛下,孩儿有罪,请容孩儿将事情原委道来。"
皇帝点点头:"说。"
原来,吕晦之早就发现父亲与西夏细作往来。起初他以为只是普通的贿赂,后来才知道对方是想通过毒香来瓦解大宋的力量。
"那天我无意中发现妹妹的绣品被人用来装毒香,"他说,"这才知道事态严重。本想劝阻父亲,却发现......"
"发现什么?"范仲淹追问。
"发现西夏使团不只是贿赂了礼部的官员,还在军中安插了眼线。他们想趁新政推行之际,在朝中制造混乱。"
华千机心中一动:"所以军需案和这次的毒香事件......"
"正是一体两面。"吕晦之说,"他们先是用毒香试探,见计划成功,就开始在军需上动手脚。若不是华医者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这番话说完,殿内一片寂静。吕夷简面如死灰,瘫坐在地。
"陛下,"司马光突然开口,"老臣以为,此事可以成为推行新政的契机。"
"哦?此话怎讲?"
"新政之争,表面上是党争,实则关乎国运。"司马光说,"今日之事证明,我朝确实需要改革。但改革之道,当如医者治病,以五味调和为上。"
他转向华千机:"华医者,你的"五味调和"之法,不正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吗?"
华千机恭敬回答:"正是。医者治病,既要去疾,更要养生。治国之道,也是如此。太过猛烈则伤元气,太过和缓则病症难除。关键在于把握分寸,调和得当。"
范仲淹眼前一亮:"所以新政也应当采取渐进之策,既要革除积弊,又要顾及根本。"
"正是此理。"司马光说,"臣请陛下明察:吕大人虽有大错,但其子尚知大义。不如借此机会,既惩前,又治后。"
皇帝思索片刻:"那依爱卿之见,应当如何处置?"
"可效法医者治病之道,"司马光说,"先去其疾,后养其身。对吕大人,当革职查办,以正视听。但对吕晦之这样的贤才,却要妥善任用,以励来者。"
他停顿一下,又道:"至于新政,也当如此。先整治急需改革之处,同时也要考虑各方承受能力,循序渐进,方能取得实效。"
范仲淹若有所思:"确实,之前我们的改革步子迈得太大,难免引起反弹。若能如华医者的五味调和之法,或许更容易为人接受。"
华千机趁机补充:"臣在医治军中将士时发现,很多问题都是积累已久,非一日之功可解。但只要方向正确,假以时日,必能见效。"
"说得好!"皇帝龙颜大悦,"朕思来想去,终觉得非改革不可。但改革之道,确实需要讲究方法。就如朕这次中毒,若不是华医者以缓药调理,恐怕早就......"
他没说完,但众人都明白其中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