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回到京城,步履稳健,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他径直走向皇宫军事议事厅,巨大的地图占据了整面墙壁,山川河流,关隘城池,纤毫毕现。朱标站在地图前,手指划过西北边疆,那里曾是他军事改革的试验田,如今已是硕果累累。他目光灼灼,又将手指移向其他军区,语气坚定:“大明的军队,必须焕然一新!”
兵部衙门那宽敞而庄重的会议室里,此刻正弥漫着一种凝重且压抑的氛围。尽管朱标早已对这次军事会议有所预期,但实际情况远比他想象得更为紧张和棘手。
坐在首位的朱标目光缓缓扫过在座众人,最终落在了那位德高望重、曾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的李老将军身上。只见李老将军一脸严肃,眉头紧蹙,那双饱经沧桑的手紧紧握着一根雕花拐杖。突然,他猛地站起身来,用力地将拐杖朝着坚硬的地面狠狠一敲,发出一声沉闷而响亮的撞击声。
"殿下啊!微臣还是那句老话,这套所谓的新体系,根本就不符合咱大明军队的实情呐!" 李老将军的嗓音犹如洪钟一般,震耳欲聋。在他身后,几位同样身经百战的老将们也纷纷颔首表示认同,他们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着,脸上皆是不满之色。
一时间,整个会议厅内充斥着此起彼伏的反对之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宛如汹涌澎湃的海浪,一浪接着一浪地向朱标涌去,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将他彻底吞没。原本还算和谐的气氛瞬间变得剑拔弩张起来,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火药味,令人感到窒息般的沉重与压抑。
然而,面对如此激烈的反对浪潮,朱标的面色依旧保持着平静如水的状态。他微微抬手,从容不迫地向着身旁的陈军事谋士做了个手势。得到指令后,陈军事谋士稳步走上前,小心翼翼地摊开一卷卷精心绘制的图纸。这些图纸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各种详细的数据和图表,清晰地展示出了边疆军区在改制前后的巨大变化。
朱标指着其中一列数字,声音洪亮:“战斗力提升三成,士兵逃亡率降低八成,军粮损耗减少五成……” 一串串数字,如同重锤一般,敲击在每一位将领的心头。原本一些持观望态度的将领,眼神开始闪烁,显然已被这些数据所震撼。
李老将军等人脸色铁青,却无力反驳。此时的李老将军看着那些数据,心中虽然有所动摇,但他的自尊心和对旧体系的执着让他仍然不肯松口,他紧握着拐杖,手背上青筋暴起,想着自己一生的荣誉都与旧体系息息相关,怎么能轻易就被这些数据说服。朱标环视众人,缓缓开口:“诸位,事实胜于雄辩……”他顿了顿,目光深邃,“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而后,朱标更加霸气地站出来,亲自走到那些反对的老将面前,目光坚定地说:“诸位将军,本太子知晓你们征战多年,经验丰富。但如今大明的军队已非昔日可比,世界在变,战争的形式在变。这新体系乃是本太子亲自在边疆试验成功,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数据上的提升,更是我大明军队未来的希望。你们若执意阻拦,莫怪本太子不客气。本太子此次推行新军制,乃是奉陛下之命,为大明的千秋万代。”
说罢,朱标抽出腰间的佩剑,轻轻一挥,剑风扫过桌面的文书,却又不伤分毫,以此来展示他的威严和决心。
朱标回到营帐,夜幕低垂,烛光摇曳。他坐在案几前,手指不自觉地在桌面上敲击,心中充满了纠结。快速完成全国改制,这是他的目标,但过于激进的推进方式,可能会引发更多不满,甚至动摇军心。他握紧拳头,又缓缓松开,一遍又一遍,仿佛在与内心的恶魔搏斗。最终,朱标下定了决心。他决定先挑选几个中等规模的军区进行试点推广,以减少阻力,逐步稳固局势。
次日清晨,他亲自率领一队亲卫,前往选定的军区。士兵们看到太子的到来,纷纷行礼,眼中闪烁着敬仰和期待。朱标巡视军营,指导训练,士兵们积极配合,一切似乎都在掌控之中。然而,当朱标到达最后一个军区时,气氛骤然变得紧张。旧军官们面带不悦,训练时故意拖延,甚至有些士兵表现出懒散的态度。这些旧军官大多是跟随李老将军多年的部下,他们对李老将军忠心耿耿,同时也因为长期在旧体系下获得了不少利益,所以才会集体反对新军制,他们中的一些人其实也知道新军制可能有好处,但为了不违背李老将军,也为了自己的利益,才选择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