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站在高处,俯瞰着这一切,眉头紧锁。他心底的不安渐渐蔓延,一股阴云笼罩在他心头。他突然停住脚步,目光如炬,扫视四周,最终定格在一名年长的军官身上。“张将军,”朱标沉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为何训练如此松懈?”张将军目光一凛,上前一步,躬身答道:“殿下,新指挥结构尚未适应,属下正努力调整。”
朱标的眉头愈发紧皱,他缓缓走近张将军,目光直视对方的眼睛:“适应的时间,不应如此漫长。”张将军喉头滚动,似乎有话要说,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
朱标转身,背对众人,心中暗自思忖着接下来的对策。空气仿佛凝固,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盯着这位年轻太子。在这片紧张的氛围中,朱标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坚定:“我需要看到改变……”朱标的声音在营区中回荡,如同一把锐利的刀,割破了沉默的空气。朱标目光如炬,扫视着面前这群面色不善的旧军官。他挥退了亲卫,将他们带至一处僻静的营帐。
帐内光线昏暗,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诸位,”朱标率先打破沉默,声音沉稳而有力,“我知晓你们对新政有所不满,今日不妨开诚布公,一一道来。”
张将军率先开了口,语气带着几分试探,“殿下,并非我等不愿配合,只是这新军制,诸多地方不合情理,譬如这兵饷,减了许多,我等弟兄们可如何养家糊口?”其他军官纷纷附和,提出的要求五花八门,有的要求保留旧时特权,有的要求增加个人俸禄,更有甚者,直接质疑新军制的可行性。
朱标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丝毫怒意,目光却愈发深邃。他心中清楚,这些人并非真的关心军制,他们只是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朱标嘴角微微勾起,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他淡淡道:“诸位所言,我皆已了解。新政推行,自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但诸位需知,我所做的一切,皆为大明江山社稷着想!”
他站起身,走到营帐门口,背对着众人,望着远处连绵的营帐,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和悲悯,“诸位,新军制或许会暂时让你们失去一些蝇头小利,但它带来的是整个大明军队的强大,是将士们更加光明的未来。你们身为大明将领,难道不希望看到我大明铁骑,驰骋沙场,威震天下吗?若是连自己的利益都放不下,又何谈保家卫国?”他的声音不大,却字字如钉,深深地扎在众将的心里。
他们沉默不语,神色复杂,有不甘、有畏惧,也有隐隐的动摇。朱标转过身,目光锐利如剑,直刺向众人。“我知诸位心中仍有疑虑。但今日,我把话放在这里,新军制势在必行,谁若敢从中作梗,休怪我铁面无私!”
朱标顿了顿,语气缓和下来,又补充道,“当然,对于愿意配合者,我必将予以重赏。”此时,朱标当场宣布对一位公然违抗且态度恶劣的军官进行降职处罚,并且立刻提拔一位积极响应新军制的年轻军官。旧军官们面面相觑,他们感受到了朱标身上散发出的强大气场,不敢再如之前那般嚣张跋扈。虽心中仍有不甘,但也不敢再公然违抗。
夜色渐深,朱标站在营帐外,仰望星空,思绪万千。他知道,今日的交锋只是一个开始,其他军区恐怕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他望向远方,那里,一个个军区如同潜伏的猛兽,等待着他的到来。他必须拿出更加坚决的手段,才能真正清除这些阻碍,让新政顺利推行。他缓缓抬起手,抚摸着腰间的佩剑,嘴角勾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看来,这大明军队,还需要一番彻底的整顿啊……”
在朱标与旧军官们在营帐对峙之时,朱标正说着新军制的必要性,突然营帐外一阵狂风大作,将营帐的门帘吹开,外面的士兵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风惊扰。朱标却不为所动,他站在营帐中央,身后的烛光被风吹得摇曳不定,他的身影在烛光中显得更加高大威严。
朱标缓缓走向营帐门口,外面的风沙吹进营帐,他却迎着风沙,大声说道:“这大风就如同我大明军队面临的变革之风,你们是要被这风刮倒,还是要站在风前,成为引领变革之人?”说完,他转过身,目光如炬地看着那些旧军官,此时风沙渐渐平息,仿佛被他的气势所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