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本质教育的创始人李泽宇,写这本**逍遥录的初衷,除了写一部精彩的武侠小(而不是现在充斥于网络的各种小白文),另一个就是寓教于乐。
这部小说我力求逻辑严谨,把我总结的可以受用一生的原则,智慧贯穿其中。今天我就介绍第一种推理:类比推理。小说中杨夙心反复阅读各种人物传记,从而达到有效预测一个人(例如竞争对手)未来行为的推理就是类比推理的一种(过去-未来的推理)
那么什么叫类比?什么叫类比推理?
我用两个故事开始来引入这个两个抽象概念:
例子1:西沙海战
1974年,越南侵占中国的海岛,中国政府要从黄海派军舰到西沙增援,从黄海到西沙,有两条路第一:穿过台湾海峡,第二:绕道入太平洋,过巴士海峡绕过台湾海峡。有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肯定是穿过台湾海峡所需时间短。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大陆和国民党所占据的中国台湾之间还处在交战的状态,双方在台湾海峡已经有数次的擦枪走火。所以中国政府当就如何选择通过路线,专门请示了***,***决定,“直接通过过台湾海峡”。最后我们的军舰顺利通过了台湾海峡。快速的达到西沙,成功实施了增援。后来有人问***为什么会作出直接通过台湾海峡的决定?为什么国民党军队不会阻碍我们的军舰直接通过台湾海峡?***的回答是:因为国民党的领袖蒋介石先生是很有民族大义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结论呢?我们来看例子2 。
例子2:蒋介石最终放弃轰炸开国大典计划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举行开国大典的时候,中国的空军力量还很薄弱,相比之下,国民党空军占据绝对的优势,如果国民党空军在开国大典时对**进行轰炸,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事实上国民党空军就在开国大典时轰炸**做过很详细的计划和精心的准备,在开国大典当天,国民党的将军也多次请示蒋介石是否执行轰炸任务,蒋介石一直犹豫不决,并最终在最后关头取消了轰炸**的任务。他为什么取消了这次任务呢?因为他还是有民族大义的。中国百年的近代史一直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屈辱史,好不容易等到新中国成立,摆脱了列强的欺压。虽然国民党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重新站起来了,如果国民党军队把**,故宫都轰炸了,跟火烧圆明园的八国联军无异,会招致全中华民族的指责和唾弃,成为千古罪人。从民族大义的角度出发,促使蒋介石最终放弃了轰炸开国大典计划。这也是***在1974年判断蒋介石是一个有民族大义的人的原因。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蒋介石放弃轰炸**这件事了解到蒋介石是一个有民族大义的人,正是因为这点,他判断蒋介石不会对中国大陆的军队穿越台湾海峡有所反应,所以他做出直接穿过台湾海峡的决定。这也反映出“识人”的重要性。
每个人的一生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实是很短暂的,所以每个人一生的时间资源有限,如果想利用有限的时间资源做出一番成就,唯一可能的方法是学会组建一个系统(system)--借助他人的时间(leverage other people's time)来帮助自己。但是如何让别人心甘情愿的加入你的系统?这时你的领导力就特别的重要。识人的能力就是领导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什么样的人可用?什么样的人不可用?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性格,能力?识人的背后其实就用到了“类比推理”。
类比和类比推理的概念:
类比(analogy):有两个东西: A, B(A,B 可指任何东西,人/国家/公司/桌子/动物……)当 A 具有性质P1, B也性质P1,那我们就说A和B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就是类比。 A为B的类比对象。
类比推理(analogical reasoning):如果A为B的类比对象,如果A有性质P2,因为A和B有相似性,那我们推理B也应该具有性质P2,这种推理即为类比推理。
其实***推测蒋介石在1974年不会对中国大陆的军舰通过台湾海峡做出反应就是一个类比推理的具体应用,因为1949年的蒋介石和1974年的蒋介石是类比对象, 1949年的蒋介石具有民族大义,所以根据类比推理,1974年的蒋介石应该也会具有民族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