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一)
高考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作者:刘海峰
期刊名:?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年份:2002
页码:P80-85
期号:?第12期
卷号:第23卷
摘要
中国从古至今的考试选才中,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古代中国对公平曾有过不懈的追求,并出现了“至公”的理念。现在,高考虽不能够达到理想的公平,然而在没有其他更公平且能够操作的制度可以取代它时,高考便是最可行的相对公平的制度。总的看来,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从效率优先走向公平优先,继而走向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与平衡
引证文献
[1]郭建华.春季高考十八年发展探微——以北京、上海等地春季高考为例[J].湖北招生考试,2018,第3期
[2]李智.考试公平的制度设计与社会分层的固化:兼论对教育价值观的反思[J].法制与社会,2012,第20期
[3]刘海峰.高考改革应该坚守的价值与原则[J].人民教育,2017,第13期
[4]方泽强.中学校长推荐制的实践与反思[J].湖北招生考试,2012,第24期
[5]廖同云.高考导向功能异化现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6]李艳.高考录取公平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6
[7]李腾.分省定额录取政策公平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8]秦前红,徐亦鹏.配额与平等——评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J].法学评论,2010,第3期
[9]牛文明.学科和课程的分化与综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10]郭聪慧.新中国语文高考作文的城乡文化倾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8
[11]王彬.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12]樊本富.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研究[D].厦门大学,2009
[13]欧阳波.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以长沙市城区为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14]张永胜.体育高考若干理论问题探讨[D].广西师范大学,2009
[15]王中男.考试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6]高志爽.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背后的思考——基于学生体育权利的视角[J].当代体育科技,2016,第6卷,第9期
[17]闫慈.浅谈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完善——从古代科举制度的两大特点说开去[J].开封大学学报,2014,第1期
[18]车如山.和谐视野中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J].教育与现代化,2010,第2期
[21]刘宗佳.高考职能与高考功能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4
[22]吕慈仙,乐传永.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革的分析: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4,第1期
[23]陈晓龙.公平与效率: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研究———基于 X 大学的数据分析[J].教育与考试,2013,第6期
[24]陈超.论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问题及其改进[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第21卷,第2期
[25]孔超.普通高校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目标模式研究[J].考试研究,2012,第2期
[26]李立峰.高考自主命题利弊论析[J].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04,第8期
[27]隋献福.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8]刘霞.山东省英语高考命题变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1]陈为峰.自主招生:公平与效率缺一不可*[J].教育与考试,2018,第1期
[32]李兴军.考试社会学研究述评[J].中国考试(研究版),2009,第9期
[33]周文虹.高考分省定额政策的历史演变[J].教育与考试,2012,第4期
[34]朱金花.教育公平[D].吉林大学,2005
[35]李峻.我国高考政策变迁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
[36]吴洁.从招生制度看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基于34所“985”大学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37]王中男.科举考试制度的全景敞视*[J].课程教学研究,2016,第4期
[38]苏利静.高校招生名额分配制度的宪法学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4
[39]王海燕.我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研究[D].厦门大学,2006
[40]高桂芬.教育公平背景下的高校招生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41]张盼.制约高考改革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J].考试研究,2010,第3期
[42]吴洪涛.2002年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3,第3期
[43]陈彬.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入学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44]刘海峰.知今通古看科举[J].教育研究,2003,第24卷,第12期
[45]李木洲.科举制兴起的深层逻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第2期
[46]鱼雅妹.教育公平视野下的“高考移民”现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1
[47]叶本刚.教育公平视角下的高校自主招生分析[J].厦门科技,2012,第6期
[48]王中华,熊梅.爱因斯坦教育思想与我国高考改革[J].教育文化论坛,2011,第5期
(推荐文章二)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高考录取中的两难选择
作者:郑若玲
期刊名:?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
年份:2001
页码:P53-58
期号:?第6期
摘要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是高考录取中的两难选择。高考录取分数线的调整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口、就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具有很大的难度和重大的影响。高考录取分数线的调整既不能只追求“考试公平”,也不能完全倒向“区域公平”,只能在兼顾二者的同时,求取相对公平的最大值。
引证文献
[1]张宏波.我国高校招生录取中的公平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张艺,徐志峰.浅谈大学生诚信缺失[J].时代教育,2016,第9期
[3]王灿,韩娟.华东地区普通高中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分析[J].湖北招生考试,2011,第18期
[4]李艳.高考录取公平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6
[5]王彦明.高考制度改革的社会价值取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6]陈融莉.近二十年我国考试区域公平研究述评[J].湖北招生考试,2018,第3期
[7]李腾.分省定额录取政策公平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8]秦前红,徐亦鹏.配额与平等——评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J].法学评论,2010,第3期
[9]郭昕.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伦理价值取向[D].湖南科技大学,2015
[10]窦心浩.一流大学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研究——基于中日两国招生制度的比较[J].教育发展研究,2014,第1期
[11]袁怡琴.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与社会流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2期
[12]刘海峰,刘亮.恢复高考40年的发展与变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7,第10期
[13]任西煜.利益博弈下的“异地高考”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14]王志根.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名额分配公平性研究[D].鲁东大学,2016
[15]田红.民办高等教育:教育公平的一种实现方式[J].成人教育,2006,第26卷,第1期
[16]王彬.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17]刘额尔敦吐,包乌力吉仓.和谐视域下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2009,第12期
[18]潘伟.从“高考移民”看我国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不平等[J].今日科苑,2007,第20期
[21]鲁子箫.从教育平权与科举制探讨公平的标准问题[J].中国农业教育,2013,第2期
[22]李小娟.浅谈高考制度本质的公平性[J].教育与职业,2008,第2期
[23]亓丽媛,杨秀英.我国高考录取率地区不公问题的制度学分析[J].湖北招生考试,2012,第12期
[24]王元林,梁姗姗.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博弈:洪武丁丑会试南北榜案重新解读[J].求索,2014,第9期
[25]谭少波.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公平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6]魏晓雪.从高考分省定额录取制度看教育公平[D].吉林大学,2016
[27]张维平,高建京.自主招生的公平诠释:内涵、问题及发展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1,第7期
[28]杜朝晖.教育公平视野下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研究[D].江苏大学,2010
[29]张江琳.浙江省高考志愿设置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7,第28卷,第10期
[30]郭延凯.试析普通高校“依法治招”[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第4期
[31]张千帆.中国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合宪性分析[J].中外法学,2011,第2期
[32]张勋祥.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高考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
[33]郑若玲.高考录取中公平诉求的历史考察[C].2009,“高校招生与宪法平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4]王明高.教育公平:就高考分数线的地区差异而论[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第6期
[35]马颖慧,周小琳.论平等受教育权与异地高考[J].法制与社会,2015,第2期
[36]李立峰.高考自主命题利弊论析[J].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04,第8期
[37]郑若玲.高考“替人受过”:现象及其本质[J].复旦教育论坛,2009,第2期
[38]沈鸿敏.高等教育升学机会地区间不平等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第3期
[39]隋献福.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40]齐恬雨.基于科举与高考的差异分析我国高考区域公平[J].教育与考试,2016,第1期
[41]张建伟.科举考试中区域公平的历史演变研究:以分区定额政策的演变为观照[D].西北师范大学,2009
[42]刘海峰,樊本富.论西部地区的“高考移民”问题[J].教育研究,2004,第10期
[43]刘希伟.新时期“高考移民”身份判定的三重困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3,第4期
[44]李远贵.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J].教育导刊,2006,第10期
[45]王哲先.当代中国考试公平保障制度的文化分析[J].中国考试,2010,第9期
[46]欧颖,郑若玲.异地高考:理想与现实的两难问题[J].中国考试,2013,第1期
[47]刘希伟.科举时代的流动人口如何“就地应试”——关于寄籍应试政策的探讨[J].中国考试,2013,第6期
[48]王俊武.考试公平内涵、现状及对策探究[J].中国考试,2011,第5期
[49]周文虹.高考分省定额政策的历史演变[J].教育与考试,2012,第4期
[50]李峻.我国高考政策变迁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
(推荐文章三)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动因、问题与对策
英文题名:The I Ret Refher Edustitutions: Motivations, ges, and Approaches
作者:张亚群
期刊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年份:2010
页码:P30-42,187-188
期号:第2期
基金:2006年度“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教育考试“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2006JKS1060)
摘要
自主招生是高校适应自主办学和素质教育要求而实施的重要变革,受高校、政府、基础教育及社会舆论推动。这项改革增强了招考的选择性与适应性,但也存在公平与效率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重点大学自主招生不利于农村考生和弱势群体的平等竞争,自主选拔成本高、效率低,也未能降低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升学竞争程度。推进自主招生改革,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扩大选才面;应全面理解自主招生的含义,兼顾高校办学要求和国家、社会的根本利益;改进招生选拔方式,提高选才效率;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扩大自主招生的社会诚信。
引证文献
[1]宋盈,蔡安.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第30期
[2]李颖婷.新世纪我国高校自主招生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陈路.论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程序的法律规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李平.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物理试题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6
[5]岳英.高校自主招考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特征及其原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7,第15卷,第3期
[6]许曙昱.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自主招生的影响[J].智富时代,2015,第11期
[7]刘进,徐丽.性别对自主招生影响的比较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8,第5期
[8]宋晓平.政府责任视阈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均衡发展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第3期
[11]辅连生.坚持特招:浅谈高校自主招生的发展趋势[J].教育教学论坛,2013,第34期
[12]李雄鹰.基于公平的自主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第3期
[13]游晓莉.地方性高校自主招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第51期
[14]彭东超.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形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2
[15]沈娜.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价值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2
[16]慕晶.我国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价值取向演变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6
[17]徐祎.公共政策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的探析[D].南华大学,2016
[18]何绍生,王德清.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成效、问题及建议[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第3期
[19]叶星.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中政府职能的嬗变——管办评分离改革的视角[J].教育导刊,2015,第5期
[21]梁小林,吴茂文,盛梦君,刘丙青.基于统计建模的自主招生面试成绩评定方法[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第27卷,第2期
[22]朱欣.高校十年自主招生的政策调整与争议[J].江苏高教,2014,第2期
[23]张雪原,利冠廷,肖渊.2013年~2015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科招生情况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6,第36卷,第4期
[24]张松祥.我国教师候选人面试选拔的两难窘境、弊端与突破——基于教师专业化、精品化培养的角度[J].教育参考,2015,第6期
[25]姚洁.学科夏令营招生活动之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第18B期
[26]彭予柱.台湾高等教育实习方式改革——以餐旅教育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