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窦英的心中,爱国是肯定的,绝对的,没有任何问题。忠君嘛,便要看这君是不是值得效忠。
而从永历的言行,却是不可能得到窦英的认可,得到他的忠诚。
窦英也绝不会把自己将来的安危,置于他人之手。皇帝不行,大臣不行,除了他自己,谁也不行。
也就是说,别人想着接驾救驾,是忠君之念;窦英却是更在乎抗清大业,着眼于重振华夏。
别人担心背上抗旨不遵、大逆不道的罪名,窦英却不会因为将来可能的降罪、处罚,而畏缩不前。
虽然寄希望于永历来实现中兴大业,可以说是缘木求鱼。但这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是军队和百姓的思维。
皇帝弃国,人心涣散;永历蒙难,则明祚已绝,亡国无疑。
所以,永历作为人们心中的抗清大旗,是不能倒的。直到有一天,抗清旗帜被别人擎起,并得到军民的认可和拥戴。
自己会成为那个高擎抗清旗帜,成为人们希望的寄托,并引领着军民走向胜利的大英雄吗?
窦英翻看花名册的手久久没有动,眼神也没有焦点,精神全不在花名册上,一时竟想得痴了。
……………
出于对皇室贵人的尊重,或者还有敬畏,段时捷亲自护送,安排好刘贵人和几个宫女的住处,才告退返回。
永历君臣巡狩缅甸,这个消息对段时捷来说,如同沉重的石头压在心上。
他是一个心思比较细,考虑事情比较缜密,做事也很认真的人。对永历弃国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对后果的严重也有着比较正确的估计。
段时捷自然不会想到永历君臣入缅后形同囚禁,最后还被献给清军。
但从自身的考虑,以及孙崇雅的乱兵,他也能预料到天子弃国对人心的影响是多么恶劣。
好嘛,我们还在浴血奋战,还在抵死抗清。你倒好,逃到外邦苟且偷安了。那我们图的什么?难道我们不是为了你朱家天下?
由己推人,段时捷都感到有些灰心丧气。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前途黯淡,从而自寻出路,甚至是投降清军,恐怕也将是相当普遍的事情。
骑在马上,段时捷面沉似水,思绪翻转,手中的马鞭无意识地一下一下抽打着靴子。
不知道万岁是暂时避难,还是要继续深入缅地,不思复出入滇之事?
段时捷苦笑了一下,也是自知这位万岁爷的脾气禀性。闻风而逃,好象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很多回了。
不知道晋王殿下得知此事后,会做何反应?可能会向缅方交涉,再联络皇上,迎圣驾出缅吧?
段时捷想到这里,心中悚然一惊。回想窦英的言语和行动,不正是听到什么消息,赶来与晋王会合吗?
现在呢,没找到晋王及其率领的主力,却碰上了孙崇雅的乱兵,还得到了圣驾入缅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