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名将辈出,如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孙传庭、洪承畴、卢象升等人,似乎这些人物很牛逼,其实都是吹出来的。
这些都是文人出生,镇压农民起义军尚可,一旦对抗满清,输多赢少。一旦输掉了,这些名将没有错误,有错误的是太监,是崇祯皇帝,可也不看看他们的逼格,看看他们的本事。
孙传宗建立了锦宁防线,算是大明版的马奇诺防线,可谓是劳民伤财,花费财力众多,结果满清越过辽东,从蒙古进攻,立刻锦宁防线报废了,装逼不成反被操。
袁崇焕最大的战绩是,宁远大捷击败了八旗军,火炮击毙了努尔哈赤。宁远大捷,实际上是一场防御战,八旗军进攻明朝的宁远城,进攻失败,没有攻陷城池。
八旗军也未战败,只是未胜利而已。
只能说平手,可却是被吹成大捷。
在这场战役当中,努尔哈赤被火炮击毙,更是吹出来的。接着,努尔哈赤还远征蒙古取得了胜利,直到八个月后才身亡。死亡时六十八岁,属于年老而亡!
大明的战绩,都是吹出来的,不要碧莲!
本来是廖化的水准,甚至连廖化都是不如,却硬生生吹嘘成白起,吴起、韩信的逼格。
白起、吴起、韩信,若是这点逼格,早就气得自杀了。
明史,是清朝编著的,主要是黑明朝的皇帝,于是为了衬托崇祯皇帝的无能废物,于是写的袁崇焕、孙传宗等等文臣武将特别厉害,可若是真的厉害,又岂会那样凄惨,不是被农民军打死,就是被满清打死,干脆投降了满清。
不要说,君王昏庸,太监专权,奸臣陷害等等,这些理由其实都不是理由。
真正的理由是,他们是廖化,甚至廖化都是不如。
越是了解着大明,越是了解着所谓的名将,朱信越是对所谓的名将哼之以鼻。
所谓的名将,都是满清吹嘘出来的名将,只是为了衬托崇祯昏庸,大明黑暗的存在,真实水平一般。
武将分为三种,一种是如白起,韩信等,从小兵开始不断杀戮,经历了十几年征战,最后成为统帅,他们有着敏锐的战场嗅觉,能快速捕捉敌人的破绽,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这是天才的名将。
亮剑中,李云龙属于这类人;
满清中,努尔哈赤也属于这类人。
第二种,是军校出生,或是军事世家出生,有着良好的军事素养,可能战场嗅觉差了一些,战场上固然会失去一些战机;可是作战中规中矩,不留破绽,很难被击败,即便有败仗,也是小败,不会大败。
比如戚继光,皇太极。
第三种,是半路出家,本来是文人出生,却是成为了武将,属于火线提拔,一上任就是将领级别,统帅级别,不了解下层士兵情况,战场嗅觉也差,只是读了几本兵书,就自以为是千古名将,是白起转世,韩信转世;时常杀戮武将,以杀鸡骇猴,震慑人心。
在这类武将带领下,不是大胜,就是大败。
比如,熊廷弼、袁崇焕、孙传廷、洪承畴等等。
当然了,大明也有名将!
在朱信看来。大明真正的名将只有两个,一个是袁可立,一个是李定国。
袁可立主政登莱地区,建立水军,登陆到了辽东半岛,占据了旅顺、大连,还有鸭绿江等区域,严重的威胁了满洲的后方……这种模式有些像穿越者的手笔。
可事实证明了,他根本不是穿越者。
占据了旅顺、大连等地区,严重威胁了满洲的后方,导致了金军不敢越过蒙古,迂回攻击北京。只要八旗军敢这样走,明军就能直接抄了满洲的老窝。
比起孙承宗华而不实的锦宁防线,袁可立的方针就是可怕了很多。
至于李定国,在满清入侵江南后,几乎是支柱一般人物。靠着西南偏僻之地,抵抗了清军十五年之久。要知道,清军攻占了北京城,只花费一个月;攻占了北方,只是三个月;攻占了江南,占领了南京城,只是半年时间。
明史,主要是黑明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