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昏暗的灯光下,母亲坐在床合计着几套被褥怎么准备,这些被褥里面需要多少弹好的棉花。
父亲朱书堂把记满了密密麻麻字迹的,厚厚的封面摸擦得脏兮兮的日记本,递给了大儿子朱友康。
“这是咱家的家底儿,你看看吧!”
从来就没有和大儿子谈论过家庭事务的朱书堂,这次意外地给儿子晾出了家底儿。
他今天骑着自行车,跑了一趟县城北街郭瞎子那里,给朱友康结婚求了一个吉利的日子,并且顺便给朱友康算了一卦。
占卜的内容他自己心里清楚,并没有告诉儿子友康。他这么考虑也许是为了儿子好吧。
日子定了,就该做结婚前的准备了。娶嫁帖一下,距离结婚的日子也就一个月的时间了,这是当地的一个风俗习惯。
因此,朱书堂先把家底儿晾在这了,朱友康接过来日记本,在打开的页面仔细看着:
八五年正月十七(友健学)
借小喜60元(已还20元),欠40元
三月初八(十六蓬州庙会买牛)
借二熊100元,借大外甥100元
五月初三
借文明80元(盖房),借半拉眼40元(友健学)
七月二十一(友健去新州中学学)
借友康100元,大友100元
十月二十八(买芦苇)
借老冯头80元(已还50元),欠30元
八五年合计欠款590元。
八六年七月初二(友健去化工厂班,友康经手借款800元)
二舅50元(友康已还清),友全50元(已还),大舅100元,学校100元,大姑姑200元,二姑姑200元,友康同学100元(已还50元,欠50元)
十月初八(欠木工280元)
立柜80元,写字台40元,沙发120元,厨桌40元
八六年欠款930元。
以合计外欠1元。
朱友康大概计算了一下,有1000多块钱。后来为了准确了解家底儿,他让父亲给他读数字,他又用笔计算了一遍,总共外欠账目1元。
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现在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要给张美珠家里的定亲钱660元,这个钱从哪里借?
其它花费也有更多,毕竟是自己结婚,总不能太寒碜了不是?
他又跟着父亲预算了一下下一步急需要花费的款项。
第一项是定亲660。这里的习惯是,对方再回60元,也就是需要给对方定亲钱600元。
(对方陪送“3动1响”。3动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1响是座钟)
第二项是传书钱60元。也就是相互交换礼物。
第三项是下娶嫁帖儿80元。
第四项是房子简单装修费。买白报纸100张,缯线5卷,图贴80张,横隔线板250米,寸钉一斤,用于吊顶,大概合计70元。
第五项是6套被褥。加棉花合计需要300元,减去家里备用的部分,估计还需要1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