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文和荀彧、郭宽等人时常探讨经义,但是他更乐于论及时政,纵谈天下。
对于古今的名相、重臣研究的很有一套。
包括管仲、乐毅,周公、萧何等等,统统都是他学习的好榜样,活脱脱未来一个好士大夫。
而且,慧文不拘小节,没有女孩子内在的那种扭捏害羞。
除却第一次学堂相见有些害羞,自从几人混熟之后,郭宽越来越感觉慧文浑身上下的英气蓬勃。
如果现在慧文告诉自己,其实他不叫陈慧文,而是叫周公瑾。
估计郭宽都会信以为真。
当然郭宽也比较纳闷,陈慧文这样有学识、有抱负的人才,为什么后世自己没听过他的名字?
纳闷归纳闷,几人相处极为融洽,毕竟从祖辈之上已经相熟,甚至还可能有点姻亲。
阳翟的夏天极为炎热,因为自己大伯郭鸿的儿子大婚,郭宽与堂兄郭仪以及郭嘉踏上了陈留的归途。
大兄结亲,郭宽和郭仪心情本该高兴,但是奈何此时天下经历黄巾动乱,流民四起,无数妇孺沦落街头。
一路上,确实应了曹孟德的那句诗,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郭宽虽然开始的慈善是为了给自己和郭家造势,可是面对人间惨案,郭宽怎能熟视无睹。
不过,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哪怕郭家实力雄厚,但是汉末悲惨的流民实在太多。
本着救急不救穷的原则,郭宽一路走来凡是看到被遗弃的婴儿、孩童,全都让沈寰妥善安排马车,全部带回陈留。
诞生有的人家,甚至穷到吃不起粮食,只好卖儿卖女。
见到这种情况,郭宽可怜其悲惨,本想给些钱粮,可是他们依旧恳求郭宽卖下他们的孩子。
郭宽也很费解,还是郭嘉给了答案。
这些流民实在养不起自己的孩子,卖给郭宽还能让孩子能够有口饭吃,不至于现在饿死。
至于郭宽送的钱粮,能不能保得住还不好说,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郭宽带着一队虎卫。
再说就是保住了又能坚持几日呢?
郭宽望着路上凄惨的流民,忧伤地说到:
“奉孝,你说这太平盛世什么时候能来啊?”
郭嘉对于他的问题,也摇了摇头,这朝堂何时能够清明,如郭嘉这般鬼才怕也不能算到。
最后他只能说到,
“不知道洛阳的袁司空兄弟二人能不能占得上风?”
此时的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而且袁逢并不是和三国演义中记载的一样。
与他的叔叔袁彭一样,以宽厚笃诚闻名于世,与被罢免的太尉杨赐,算得上当今士人朝堂的领头羊。
不过,郭宽想起了袁家双雄,不可置否的笑了笑。
他二人如果出生于盛世袁家,自然能在朝堂大有一番作为,可是乱世来说还是有点欠缺的。
一路上收养了一百多名孤儿,浩浩荡荡的抵达了陈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