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从正门入了新郑,顺着宽阔的主干大道一路向前,接受民众的欢呼。为了不吓到新郑子民,本来随身携带的贼人首级,皆留于城外,士卒身上血迹也早已拭去,甲胄崭新,刀剑明亮,显得英勇神武,恍若神兵天降。中军的骑军,更是在马鞍上拴着绳子,捆着一批敌国俘虏,拖拽往前,踉跄而行。让他们如同遛猴一般,接受来自道路两侧民众的嬉戏和愚弄。
就这样,大军一路前行,穿过整个新郑,最后自西门而出,往城外的寝陵而去。城中民众皆知,君上欲献俘祭祀先祖,不少人一路汇聚,跟随在大军身后,浩浩荡荡的出了城,顺着大道直望寝陵,也一起同去了。
众人直过河上大营,到了寝陵前山脚下,一处空旷之地。几日前,郑胡便已命人在此处造好了高台三层,设五方旗帜;今日晨时,又令人摆好羊、豕二牲,备好血食、祭酒、香、坛等物,然后一切就绪,只等大军到来。
此刻大军一到,士卒在台下列好方阵,群臣上前,依照官爵大小于登台长道两侧列毕,祭祀便可开始,群臣大呼,请国君、上将军登坛。
破虏还师,执其贼首问罪于前。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件事。这便是向列祖先辈上告,现今郑国所立之武功。随着郑胡与郑龙两人出现,并肩一步一步踏上高台,一众群臣肃穆而对,满场士卒、百姓皆热泪盈眶,不能作声。
登坛之后,郑胡与郑龙各自撩起甲衣下摆,跪于坛前,命左右两边侍官焚香,点燃之后接过。台下,众将士、百官、百姓纷纷跪伏于地,而后卫士将一干被束缚着的俘虏推上前来,压着跪在地上。这些俘虏在寒冬之中,皆**上身,口舌被堵,浑身冻的青紫,正瑟瑟发抖。为首一人,是燕军统帅,燕国君之弟,公子弥。此刻,他或许是预感到了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正剧烈的挣扎着,被堵上的嘴中发出“呜呜”的叫声。只是,这一切皆是徒劳,他被身后两名军士死死按进地里,动惮不得。
台上,郑胡两人持香三拜,起身之后,祭曰:“郑君胡一年,郑氏末孙郑龙、郑胡等,虔具清酌庶馐之奠,擒贼首,致祭于先祖之灵前而曰:先祖创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奔波劳碌,不避艰辛,以血铸疆,终成郑国。不想今日,新君初立,百废待兴,却引宵小窥觊,来犯我境,侵我国土,以至于社稷倾覆旦夕之间。幸得先祖庇佑,大破贼寇,驱除夷敌,如今三军凯旋,破虏还师,执其贼首问罪于前,祭先祖之灵,黄泉有觉,长佑郑国。”
祭毕,两人起身上前,恭恭敬敬将香插于坛中,而后退回原位。左右侍官再上前,将血食摆于二牲之前,再摆上两酒碗,斟满。最后,将缴获的燕军大纛、各色旗帜皆摆在坛上。
两人上前,端起酒碗,平举。待大祝祷告完毕,两人将碗内祭酒细点于地,直至碗里一滴不剩。
一切结束之后,便可行刑。鼓声响起,一下一下急促如雨点,伴随着鼓声,一群彪形大汉手提砍刀,站到俘虏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