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不急,南中人才凋敝,识字之人尚且不多,提此事还早了一些,不若先办起大学,而后在考虑这些事情。”
见金旋一时间没有答应下来,董和愣了一下,心中有些奇怪,
除了儒学,主公还能选择什么?
可他便想到了金旋的担忧,有中也同意金旋的说法。
南中的情况他也知晓,识字之人尚且不多,在如此情况下考验儒学经典,确实有些操之过急。
既然考试不合适,那大学……
想到此处,董和又问道:
“不知大学中要教授何种学说?”
金旋听到想了想,不知想到了什么,无奈的叹了一口气道:
“论语如何?”
“论语!”董和想了想说道:
“论语在大汉流传极广,其中皆是简单言行之语,但又深含道理,确实可行,但不知主公要用和种论语?
董和之懂得张侯论,至于鲁论语和齐论语,董和并未读过。”
听到董和要他选择何种论语金旋愣了一下,随即他便从前身留下的记忆里回想起一些关于论语之事,
在汉朝初始之时,论语也是流传有三种版本,
分别是齐人传下的齐论语,和鲁人传下的鲁论语,还有就是从曲阜孔子旧宅得到的古论语。
虽然三者皆是论语,但其中的出入却很大,因先秦时代语言尚未统一,
其中无论是翻译难度,还是内容都看得很是艰难,有些话语甚至有些自相矛盾,
所幸在西汉成帝之时帝王师张禹对齐鲁两派进行整合,选择其中好的一部分,编纂成一部新论语,
张禹因此而被封侯,后人也称这部论语为张侯论语,
因有汉帝的认证,这部论语也是流传较广的,
大汉大部分学子都曾读过,想到这里,金旋疑惑了看了一眼董和,奇怪他为何提出这样的问题,但也没有多问,便直言道:
“自然是选择流传最广的张侯论语。”
“既然如此,我这便找人抄录!”
说完又向金旋请示道:
“还请主公让蒋长史为我校勘。”
金旋点了点头道:
“可!”
同时金旋心中对于印刷术的渴望也在一加强,
董和之所以请示他要蒋琬为他校勘,其中的理由他还是明白一些的。
三国时期,虽然纸已经流传开来,
但要是让书籍流传开来,还是需要用手抄。
若是用手抄其中难免会有错误,
更何况,因为竹简书简很多时候都是很宝贵的,
拥有书简竹简之人,大多都不愿将竹简书籍外借,
因而很多为了求学之人,只能去府上去看,
回去在凭记忆写下来,
这样也就产生了许多过目不忘的传说之事。
当然其中也有人真的有这样的本事,
而知识传播的有限性,在加上书籍竹简成本高昂,
也就造成了,在这个时代,平民百姓想要读书,那便是一件基本不可能的事情。
世家大族代代相传,知识也被其牢牢的掌控在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