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道教(五斗米教之后)的济世,大乘佛教的渡人,都是为了扩大教徒、信众,为教主个人谋私利而已。
当然,不管哪一种学说都不能偏执,宣扬一个,打击一个是不对的。
老庄思想、杨朱学说,任其放纵,是妥妥的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儒、墨、法,能促进社会进步,但过犹不及,不能任其无限膨胀,否则就会泯灭人性。
两者要达到一个平衡,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等行为必须要批判。
怎样才能平衡?当然是多家存在,相互制约,才能平衡。
高度集权的秦王朝一家独大不行,列国并存的联盟制才是最好的制度。
春秋战国最终被秦国逐个摧毁,并不是其制度不好,是根本没有制度。
东六国也没有建立起成熟的联盟,所谓的‘合纵’太随意了,没有引起重视。
为何不被重视?
因为没人会真的相信秦国能吞并天下,覆灭六国,即便是东六国变成了六只小绵羊小白兔,秦国是饿狼猛虎,他们依旧不信。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
摔多少跟头都死不悔改,是因为没摔死他。好了伤疤忘了疼,关东六国再次复国之后,伤疤还没好,便已经旧病复发了,不管是齐王田荣、赵王赵歇、燕王韩广,还有宋义,都眼巴巴的看着别人跟秦军打架,想着人家两败俱伤后,坐收渔利。
当初被秦王嬴政灭掉的前车之鉴,算是一点都没起到作用。
或许他们都在想,嬴政是秦始皇,出了一个不可能再出第二个了,二世胡亥也不具备覆灭他们的能力。
这就是典型的目光短浅,做为群羊,不管老虎是不是病虎,先联合起来弄死它,剩下的才是羊和羊的内部争斗。
最终能覆灭秦王朝,关键的关键不是楚怀王,而是项羽的勇猛和霸气,在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后,折服了诸侯将,这才得以结成了短暂的利益同盟。
当然,楚怀王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也具备一定的诱惑力。
这个其实是高明的权谋术,楚怀王能说出这个约定来,就足以证明他的不凡了。
这句话的起到了驱使诸侯将的作用,对六国的君主又没任何的损失,那个许诺的‘王之’,是取代秦王的,而不是东六国的地盘儿。
除去刘邦,项羽,所有的诸侯,和诸侯将,没有哪一个有做秦始皇第二的想法,至少暂时没有,短期内没有。
而项羽和刘邦也有不同,项羽看上的是秦始皇的风光气派,耀武扬威的样子。他看到秦始皇大船时,人还小,根本就不了解皇帝是怎么回事。也只是产生了‘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就如同小孩子看到别的小伙伴手里拿着糖,想要抢过来一样。
后来他分封天下后,放弃关中,是也是满脑子想着回家乡去炫耀,认为留在关中是锦衣夜行,他要的是衣锦还乡,回去兑现而是的梦想。
‘大丈夫当如是也’,刘邦很明显把秦始皇当成了偶像和目标,他要做秦始皇第二,所以他才会找各种借口出兵关东,重复了一遍秦始皇走过的路。
刘邦相比嬴政不一定聪明,可他爱学习,会总结经验,没有彻底的行郡县制,也没有完全行分封制,而是两者结合,互补互制。这才让大汉天下得以延续四百年。
后来的历朝历代,承袭汉制两千年,说明这个制度还是很不错的。当然了,历朝历代,研究封建制和郡县制哪个更好的争论也没有断绝过。只是没有成熟的前车可以借鉴,效仿,为了稳,便只能拿郡县和分封并行的制度应付了。
朝廷和地方的平衡很重要,朝廷强则容易出现暴政,如隋朝(杨广很冤,他的暴政根源是隋文帝杨坚给他留下的家底太殷实了)。
地方强则军阀割据,汉末三国,唐末五代十国。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戏码再一次重演,事实证明,儒家真的不行。孔鲋入朝,做了秦王子婴的丞相,秦国被他弄得积弱不堪,法家的律法被废了一多半。
这个倒是附和子婴宽厚的性格。说人名对人的影响是真有,陈婴、秦婴都是婴,宽厚仁慈,夹带可爱。这样的性格不能说不好,只是出现在君王身上有点不合适。
施行了一百年的商鞅军功激励制被取消,子婴和孔鲋以才华和‘品性’招揽人才,其结果就是**。
军事力量直线下滑,汉军从陈仓冒出,直接就干翻了秦军。
李信、王贲、杨陵、蒙臣都干不过汉军。
可有一点,秦人却是个个都有一身傲骨,都有浩然正气。百姓挡在城门,阻挡汉军,要进来,那就将我们都坑杀了吧!
敢吗?
至少现在的汉王刘邦不敢,屠城之事不可能再发生,否则会天怒人怨的。
“有本事你就杀,杀了我秦国所有人。”
这就是儒家,这就是浩然正气。
敢杀吗?或许一两个可以,人多了就不敢了。
在战斗中杀死敌人是荣耀,杀死放弃抵抗的人是残暴。
这于刘邦欲取天下的理念不合。
假如有项羽在,杀就是了,刘邦还可以甩锅。
现在他没有甩锅的对象,所以不敢杀。
陈仓的战争,所有人都在看。其他诸侯王看到后,都朝子婴竖起了大拇指。
这一招使得太高了,只可惜不能拿来使用。
这是一种信念,是需要培养的,更需要君主的宽厚仁慈,其他的君主做不到。但他们都看到了孔鲋,惊诧他的浩然正气竟恐怖如斯!
凛然之威,凛然本不是积极的词儿,能凛然到发散出威势,这就是浩然正气。
“我可学的。”田荣说。
这位并没有杀他侄儿田市(音拂),是田市把王位禅让让给了他,田市做了丞相,田横为大将军。